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卷《门第战争》 九   九品中正之源起

(2013-10-02 23:22:07)
标签:

战争

第四卷

门第

之源

红果果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九品中正制最初之得以创立,倒并不是为了给士族门阀准备的。

 

因为曹氏祖孙三代——从曹操一直到曹叡,差不多都不喜欢士族门阀那种东西,甚至可以说,和士族门阀简直是死对头,又怎么可能搞出个制度,来支持士族门阀呢。只是命运吊诡,时事变迁,他们猜到了前头,却没有猜到结局罢了。

 

九品中正制之得以创立,最初的第一个原因,正是为了打击东汉以来的朋党清议。

 

朋党清议是东汉后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一帮社会名流,他们有可能位列公卿,也有可能只是山野布衣,也有可能是学中领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非常有名望,口碑很好,而且品行似乎也不错,于是他们就会互相标榜,互相关注,而其他人的贴子一经他们转发,立即身价百倍,关注陡增,时人谓之“登龙门”。而那些登了龙门的,假以时日,自然也成为他们中的一个,人数越来越多,最后朝廷的官职任免,政策兴废,似乎都没有他们不能影响的了。

 

这对于“重法术”的曹操来说,自然是非常看不惯,这简直就是“主势降乎上,私党成于下”嘛。还神马清流浊流呢,再清流也摆脱不了两个字,朋党,也摆脱不了另两个字,浮华,后世史书说得好啊,“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人,然章句渐疏,以浮华相尚”。“以浮华相尚”,这应该是清流对立面的一种评价。

 

曹操自己的评价更犀利,也更狠辣。“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四者不除,吾以为羞”。人家连哥哥都没有,你却说人家盗嫂,人家连娶的是父母双亡的孤女,你说人家殴打岳父,好的说成坏的,坏的说成好的,这是什么,这是红果果的造谣。造谣造到影响朝廷任免,政策兴废,这是什么,这是欺君。虽然总得来说,有点以个例代替整体的嫌疑,但那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就是孤今天是要管定这社会名流造谣传谣的事了,“四者不除,吾以为羞”。

 

曹操的办法主要是之前说的三个,一方面重用“不仁不孝之徒”,另一方面打击这些名门望族。比如孔融,除了他是曲阜孔氏的人之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也特别喜欢搞朋党清议,“好士,喜诱掖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已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这活脱脱就是以东汉清流领袖再世啊。当然,他也和所有搞朋党清议的人一样可厌,一样妄议朝政,一会反对肉刑,一会又说曹操是打不过袁绍的,一会又和江东孙权勾结,讥讽曹丕娶甄妃,说是周武王娶了妲已,讽讽曹操禁酒,说是如果酒能亡国就禁酒,不如禁止婚姻,因为女人也能亡国,各种讥讽之能事。可如果喜欢当清流领袖,就不要留把柄给人抓啊,又和祢衡搞到一起,说什么父子关系的形成,不过是一时情欲的结果,并没有那么伟大之类,饶你平常表现怎么样,自小知礼也罢,一门争死也好,就冲这个言论,就有理由治你。

 

曹操搞死了几个,曹丕接着搞,而被搞的那些人里最有名的,就是魏讽。魏讽这家伙,也是一个“有惑众才,倾动邺都”的。有人说他是“魏讽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也有人说他是“为修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到底是什么样子,你看着办吧。他的罪状是谋反,谋反不谋反不知道,一个掾吏,联合一个小卫尉,而这个卫尉还不可靠,是否真的能攻下京师,得登大宝,也不知道,但朋党,清议,浮华,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与他一起倒霉的,还有些那些与他交往甚深的人,比如钟会他爹,书法家钟繇,是因为魏讽的口碑好而推荐他做官,这次就因为举人不明被免除公职了。

 

曹丕的儿子曹叡在位的时候,可能这些浮华之徒已经不喜欢读经,而更喜欢谈玄论道了,所以搞的人,倒以名士或玄学家为主。不过风格都是一样一样的,“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而且与东汉清流一样,也搞了个什么四聪八达三预的东东。既然你们自己把名单都排出来了,正好,一窝钝,不用去一个个搜求,四加八加三,十五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这一批被罢免的清单里,就有比较有名的诸葛诞,夏侯玄,以及何晏。

 

只是光打击朋党是没有用的,旧的去了,新的又来了,因为一个时代的风气,是很难一时转变过来的。那个以天下为已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实在是太激动人心了。更何况,还有制度的因素,毕竟察举征辟制,靠的就是名望口碑,靠的就是社会舆论,而名望口碑社会舆论为王的时代,还能有神马结果,还不就是朋党清议么。

 

可曹操的求贤令,又非长远之计,行兵打仗的时候也就罢了,真的统治一个国家,要用的人那么多,哪能一个个求过来?所以曹氏需要一个能代替察举征辟制的东西,这个东西,能让用人权,或评议权,操控于政府之手。这个东西,就是曹丕称帝之前几年,陈群提出的大中正制度。

 

不过这个制度之所以出现,也不能尽由曹氏的主观私意。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的原因,就是世道迁移。

 

神马是世道迁移呢?这个时代是一个乱世,“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十户人家,倒有八九户人家,家破人亡了,剩下的一两家,有很可能还流落他乡,所以传统的察举征辟制所依赖的乡议,简直就搞不下去。人都不在本乡,本乡的人都不认识他,而他住的地方又非自己的籍贯,你怎么乡议?后世那些反对九品中正制的人,同时提出的,还有“土断”法,就是这个原因了。神马是土断?就是按你现在住的常住地,重落户口,重定籍贯,你本籍冀州,现居青州,那你就是青州人,由青州进行评议。

 

搞不下去的,还不止乡议。比如左雄说的限年制,四十岁以后才能征辟,即使可以,也不想想这个时代的人能活几岁。文学家曹丕的那些文学同道建安七子们,又有几个长寿的,“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啊亲,就连曹丕本人,哀叹完那几个同道,而自己呢,也就活到了三十九岁,也不想想,真搞“限年试才”,这些人有几个能等到那一天?

 

当然还有两个原因。

 

一个就是曹丕本人和他父亲有所区别。曹操是法家流,而曹丕是黄老风,羡慕的不是商鞅管仲,而是汉文帝,希望无为而治的,所谓“魏武好法术”,而“魏文慕通达”。这就意味着,如果曹操统治得更久一些,也许会有一揽子更有魄力,对豪族大姓更具挑战的制度,而曹丕呢,就有了更多的妥协,毕竟中正制,世家大姓也是能接受的,也比较的不折腾。到了曹叡,虽然意图变更,搞了个考课之法,分成儒学,文吏,孝悌,从政四门,七十二条,逢进必考,但一来曹叡影响力已远不及父祖,二来七十二条又太嫌烦杂,等到司马氏气势一成,自然就成了废纸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九品中正制,对于既得利益集团——主要是那些豪族大姓——来说,应该是曹氏祖孙三代推行的制度里,最能接受的一个,比起曹操的唯才是举,或曹叡的考课法,九品中正制,是最能够保障既得利益集团的一种。而事实证明,这种制度,不管其初衷是什么,最后的结果却证明了,它甚至比察举征辟更能保障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个原因虽然在当时并不主要,但在后来,在魏和西晋时代被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这个制度仍然能坚持下来,这个原因可能至关重要了。

 

那么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