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七十九   成家立业之礼

(2013-07-06 22:41:20)
标签:

含义

夫妇

年代

第三

心情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据说按照古礼,男子要到三十岁,女子要到二十岁成亲,不过又有人解释说,这其实是年龄的上限。因为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成亲的话,是要被算成“旷夫”“怨女”的,这个“旷夫”“怨女”比现代的“剩男”“剩女”更耐人寻味,也更准确,极形象的抓住了大龄未婚男女那表面上虽不动声色,内心却急不可耐的心情。

 

但不管这个古礼的三十岁或二十岁是否确实,实际上古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在冠礼或笄礼之后的不久,就得进行昏礼了。等到后世冠礼不行,实际年龄可能还要早一点。为什么呢?怕自己的孩纸成“旷夫”“怨女”大约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大约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冠礼始终是一个遥远的存在——那基本上只属于上古的贵族和后世的少数士大夫,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昏礼才是真正的成人礼。成家立业,成家立业,成家了,才能真正的立业,也才能真正的被当成一个独立的成年人看待吧。

 

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虽然霍去病也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虽然哥伦布如果结婚了根本去不了美洲,因为他的妻子会拼命的阻止他,但那都是属于一些危险的行当,而且总会有深明大义的乐羊子妻支持丈夫的事业。更重要的是,结婚是社会关系的一次飞越,它甚至也不仅仅是把两个家庭的社会关系合到了一起,而且实际效果远大于此,在中国人的心中,社会关系的价值,已婚者大于未婚者,有子者大于无子者,社会关系对于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不用说了吧。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婚后生活对于人的历练,经常听说好男人都已经结婚了,她们不知道,正是婚姻,让那些毛头小子变成了好男人。

 

好了,闲话休提,回到古代婚礼,或者说,昏礼上。有童鞋就说啦,我知道我知道,就是一梳梳到头,再梳梳到尾么,不就是大红的婚袍,凤冠霞帔,大红的花轿么,不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么,不就是掀起你的红盖头么。这位童鞋,我要说的是,你如果抱着这种想法穿越,除非是穿越到很近的朝代,否则会很失望滴,哪怕穿越到唐朝,都会失望。因为你目前在电视里见到各种古代习俗,大多是在宋代才形成滴,比如红盖头,剩下的一些,也基本上形成于明代,比如使用银两。清宫戏我就不说了。

 

所以为了穿越计,恐怕还是得换换观念。如果你是个烟鬼,或者吃饭无辣不欢的,恐怕只有辫子朝代适合你,虽然那年头烟草和辣椒也不普遍,可至少有个指望,不用跑到美洲去找,如果连辫子也不喜欢,就干脆死了穿越这条心吧。如果你对于尼古丁,或舌头的痛觉神经末梢,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你确定可以去唐朝或汉朝或春秋战国的话,衣食住行也得斟酌,席地而坐,分餐而非合餐,没有银两,很多习俗可能都跟你想像的不同。当然,包括婚礼。

 

比如说轿子,虽然很早就有肩舆一类的东东,可使用并不普遍,一般人还真没见过。古时候结婚是坐车的,想想看,林间小路,油壁车,青骢马,车轮吱吱的响着,似在唱和,有多浪漫,哪象轿子抬出去那么小家子气。还比如说夫妻对拜,想想这会是古礼么,两个脑袋一齐前倾,甚至会碰到一起,很有风度么,怎么也得一个拜了,另一个再答,更为温雅吧。

 

再比如婚服吧,西洋人男子黑礼服女子白婚纱似乎比较多,电视上见到的古代婚礼,似乎大红的比较多,红色喜庆嘛,而现代人则似乎居于两者之间。可如果你穿越到了上古,哪所中古,你如果看见给你穿的并非大红的衣服,却多嘴了一句,为什么不穿红的,不是菇凉大喜的事情么,他们一定会说你,真是白养了你了,要离开爹娘了,还说神马大喜。记住,上古的婚礼,低调而不低俗,简朴而不简陋是最重要的特点,不低俗不简陋当然不用说了,仪式那么多,比后世还复杂,还件件都有深刻的含义,那么低调呢,这个礼服也是表现之一。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婚礼礼服,新郎不过是爵弁服加黑边纁裳,新娘是黑边纯玄色衣裳,其实就是黑色,天青色外加一些橙黄色,够低调吧。对了,不仅不是轿子,车也不是红的,而是漆成黑色的哦。

 

至于红盖头,唐朝杜佑的《通典》是说过,“以纱縠幪女氏之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成妇道”,看上去似乎和盖头有点象了,可这是在“拜时妇三日妇轻重议”里说的。什么叫“拜时妇”“三日妇”,无非就是因为天下大乱,或家庭变故,把婚礼的各个阶段都省了,直接一步到位,拜下天地高堂神马的,就算是结婚了。“拜时妇”意思就是拜一拜就得了,“三日妇”意思就是不过三五天的时间,一言以蔽之,闪婚也。既然是闪婚,当然要追加上措施,以保证婚礼的严肃性,所以盖个东西,也在情理之中。唐朝当然也有“却扇”的习俗,用把扇子——不是后世文人墨客经常摆弄的折扇哦,折扇也是宋代才有的而且还是日本人发明的——遮住颜面,必须卖弄风雅的赋首诗才能拿开,这说明了两点可能,要么是唐朝真的人人都会做诗,要么是只有会做诗的结婚才会“却扇”。但即使如此,这也只是唐朝才有,因为“却扇”又是始于晋人温峤,而且是这个坏小孩被堂姑母委托给表妹择亲,他倒好,瞒天过海,直到婚礼上把扇子拿开,才知道那个口口声声说不逊于自己的人物就是他自己。

 

所以盖头要不就是从唐朝文人圈里的“却扇”习气发展而来,要不就是把从前闪婚族的权宜之计变成了终身大计。当然,还有可能,就是包办婚姻时代,人们希望通过这个红盖头,满足一种乍忧乍喜的神秘感,或者说,提供一种紧张的悬念,以给今后的婚姻生活,提供一段美好的记忆吧。要不那么多古装电视剧,对于洞房花烛夜,哪有什么戏码呢。

 

不过对于上古来说,没有盖头这种东西,也并不代表洞房花烛夜就会草草,实际上更为郑重,共牢而食,合巹而饮,可是一样也不能少。而且这些仪式更能体现夫妇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所以你应该明白为神马只有闪婚族才会用盖头了,因为他们甚至连共牢而食,合巹而饮都来不及,而且假如都已经共牢而食,合巹而饮,再盖盖头也没有意义了。

 

不仅如此,上古婚礼,郑重的不仅是洞房花烛夜,更在于这之前,以及这之后的每一步,即所谓“六礼”。

 

这里又多出了个“六礼”——虽然仅指婚礼,那么“六礼”都是些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