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五十三 禅让制度之复活
(2013-03-28 00:01:34)
标签:
是什么年代顾问想法遗产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的方式无非两种。
一种是唐虞揖让,由上一届领导人把政权和平交接给下一届。下一届推辞一下,还是你来,我当副手就好,上一届力劝一下,我老了,世界是你们年轻人的啦。下一届再推辞一下,还是您继续当,没有您的指导,我就没主心骨,上一届再力劝一下,年轻人要勇挑重担哪,我也是该归老林泉的时候啦。下一届第三次推辞一下,要不您老再干两年,上一届第三次力劝一下,我已经老了,还是你挑大梁,实在不行,我先顾问两年。于是下一届领导人就勉为其难滴掌握了政权,于是没多久,上一届领导人就顾而不问,郁郁而终啦。据说,华夏酒文化里,有唐虞揖让的影子,唐虞揖让三杯酒。
另一种是汤武征伐,由下一个朝代用武力把上一个朝代推翻。要砸碎万恶的夏朝,建立美丽的商朝,要打倒纣王,解放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据说,华夏棋文化里,有汤武征伐的影子,汤武征伐一局棋。
这前一种,又被称为禅让制度,这后一种,又被称为革命——不好称为制度了——手段。你喜欢哪一种呢?
据说上古时代,国家又分成两种,一种是神守,一种是社稷守。神守又叫山川守,是神灵庇佑的国度,一般是山林之中的小国,不打仗,但是他们拥有神灵的保护,他们会祭祀,祈祷,他们还会巫术和魔法,象防风国,任国,宿国,申国,须勾国,颛臾国,都是些神守之国。而那些攻城略地,或养兵备战的世俗国家,则为社稷守,他们依靠的,不是神灵的庇佑,也不是巫术和魔法,他们依靠的,只能是实力。自然的,神守之国更相信禅让,而社稷守更相信革命。从这种意义上讲,禅让,似乎要更古老一些,因为随着华夏从西周到春秋,再到战国,神守之国是越来越少,以至于没有了,而神稷守的世俗国家,倒占据了整个的华夏。
据说,这是两种朝代更替理论的来源。不过,这只是说法之一,因为神守之国,也可以万世一系,不必非得禅让不可,神守之国和禅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禅让,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一种很奇怪的制度,你会把自己的公司禅让给一个能干的员工吗?上古社会更为纯朴?可比上古社会更纯朴的猴群,每一代猴王也都要通过拳头把上一代猴王打倒啊。
而且两种朝代更替理论,还都有自己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天命阶段,这是用神权理论来解释禅让和革命。禅让的认为是上天叫他们让的,而革命的也认为他们的革命代表了天命,本来嘛,革命革命,这个命,就是天命的意思。世俗国家,并不代表就不信天不信命啊。
第二个阶段是民意阶段,这是用民本理论来解释禅让和革命。禅让的认为之所以禅让是因为要让贤能的人当领导人,而革命者则认为自己代表了民意,孟子就是个有名的造反有理派。
第三个阶段则是德运阶段,这是用科学——当然也可以说是玄学或哲学——理论来解释禅让和革命。禅让的,是五德相生,而革命的,则是五行相克。
从这种意义上讲,两种理论又似乎是分头并进的。
不过顾颉刚却说,不对不对,禅让说是后起的,而且是墨家鼓捣出来的。
他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就是孔子和孔子以前,并没有明显的禅让说鼓吹,孔子实际上仍然坚持贵族世袭。根据之二就是它实际上是墨家通过尚贤学说鼓吹起来,而被儒家采用的。根据之三就是墨家内部就实行禅让制。根据之四就是尚书尧典神马的并不靠谱,实际上根本不是尧写的。根据之五就是禅让制在古代根本不能实现。根据之六就是禅让制经过儒墨两家鼓吹后,在战国的实践中无一例外的失败。证据之七就是先秦诸子对于这个禅让说的不同态度,除墨家大力鼓吹外,儒家孟荀态度都不尽相同,而道家不以为然,不置可否,不屑一顾,法家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一发破的。
而且,法家的那些看法,也被其他人进一步证实——也许是证伪。比如《山海经》称“帝丹朱”,说明丹朱是做过天子的,所以法家说舜和丹朱争位说法成立,而《古本竹书纪年》则干脆认为尧在晚年被舜幽囚,而舜晚年,死于荒野,哪里有神马温情脉脉的禅让哟,全是血淋淋的斗争。
但不管这个理论是上古就有的,还是儒家有过类似想法,然后被墨家鼓吹,再被儒家发扬光大,还是根本就是墨家尚贤理念的一厢情愿,再被儒家发扬光大,这个理论一经诞生,的确鼓舞着很多读书人。原来还有一种比流血的革命更为和平,也更为美好的政权更替方式啊。
于是在儒墨两家的鼓吹之下,大约在战国中期,出现了禅让制的第一波浪潮。有魏惠王打算禅让给庄周的老朋友惠施,最后未果。有公孙衍鼓动史举游说魏襄王禅让于那个大忽悠张仪,张仪当时是魏国的国相,当然也未果。还有鹿毛寿劝燕王哙禅让给子之,这个还真办成了,不过搞得国内大乱,齐国乘机进攻,搞得燕国差点亡果。
再后来不知道是因为儒墨两家学说越来越不畅销,还是形势格禁,还是燕王哙禅让给子之的教训太深刻,反正没有人再提禅让二字了,剩下的都是革命,革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过到了儒家在前汉中期再度兴起之后,禅让制又掀起第二波浪潮,反正就是说汉朝不行了,要让。可在眭弘和盖宽饶相继为这个传说中的新朝代献出生命之后,后来的读书即使认为要禅让,也不敢公然说出来了。可不说也不行哪,毕竟算出来汉朝要不行,那就用别的法子。有的劝皇帝娶一个贫民家的女子,生个儿子来传位,就是“更受命”了,有的劝皇帝迁都,有的则劝皇帝改历,把刘姓前面加个“陈”字,以变成尧后,反正就是些奇奇怪怪的方子。
可那么多方子服下去,灾异还是不断,石头自己立起来啦,土忽然自己堆起来长满草啦,各种怪现象还是一个跟着一个,搞得汉哀帝说,算了算了,我不干了还不成吗,我传位给我的好基友董贤还不成吗?
汉哀帝只是打算打算就死了,接着一个叫王莽的人却说,不用那么麻烦,禅让给偶好啦。也真奇怪,王莽一决定接受禅让,那些灾异全不见了,而全部变成祥瑞。
所以王莽的第二个遗产,是让一个据说在上古曾经实行过的禅让制度,在后世复活了,而且一直发扬了下去。
这也许是禅让制的第三波吧。从王莽之后,所有汉人的朝代更替,都是通过禅让实现的,无一例外。汉到魏到晋到宋到齐到梁到陈,禅让。北边是胡人,乱打一气,没出息,到西魏北周才有点汉人的意思,西魏北周隋唐到后梁,禅让。后唐和后晋又是胡人,没出息,后汉后周到宋,禅让。蒙元乱打一气,没出息,明光复后,李自成没搞禅让,失败了吧。清又乱打一气,没出息,还是袁世凯不丢汉人的份,搞了个最后的禅让。
这可有多厉害。虽然有些人还是不屑一顾,觉得这是假的,可即使是后世,政客们之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交易,又有多少是真的呢。而曹丕小儿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后,声称“尧舜之事,吾知之矣”,更让人对禅让制在古代是否真的存在过产生怀疑。可他们却不知道,其实这种制度,在西方的罗马帝国时代,却普遍而长期的存在过,罗马的五贤帝,不就是五个通过禅让而继承皇位的贤明之君么,虽然他们在朝臣中选定贤人之后,还要收为养子,有时还要把自己女儿嫁给他,可舜不也是娶了尧的女儿,而且一连娶了两个?
所以顾颉刚说禅让说是墨家鼓捣出来的,可能是真的,墨家还真是最适合生存于西方的一个学派。
但不管怎么说,王莽让禅让制度复活,还真的是一个重要的遗产。
那么还有其他的遗产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