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四十八 不靠谱的古文经书
(2013-03-10 00:23:05)
标签:
有话要说年代上帝第三有哪些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大约在古文经学问世的一千九百年之后,有一本叫《新学伪经考》的书问世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今文经学最后一个大师康有为。
“新学”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那些书只是王莽那个短命的“新朝”的一个配套工程,根本不是真经,不配称为经学,只能称为“新学”。“伪经”当然就是说古文经书都是假的啰。“考”就是考证,古文经学不是最擅长考证吗,我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考证的方法证明你们开宗立派的基础,根本就是假的。至于今文经学最擅长的微言大义,不要紧,老夫还有本书《孔子改制考》,要不要看?什么?你不喜欢两千年前的古董,喜欢最近流行的社会学说?没关系,老夫正在写一本《大同书》,很符合乃们这些世纪之交的满脑子乌托邦思想的青年。
这本书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差不多动摇了整个经学的根基,因此,也成了一本禁书。
直到大清国亡了之后,这本书才翻印传播,又一次引起轰动,而且直接催生了一个叫做古史辩派的学术流派。古史辩派的开山者顾喆刚本来听了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的演讲后,对今文经学很不以为然,以为都是些学问粗疏之人,等见到康氏之著后,大为赞赏,于是开古史辩派,整整七大本《古史辩》,把不仅是经学,而是整个古史系统,都摧枯拉朽了一番。当然,这是后话了。
前话就是,他们为什么说古文经学是假的。难道一千多年来,那么多学识渊博,精于考据的大师们,都没有看到一个学问相对还不算那么渊博的康有为——至少比起汉朝的郑玄马融或清朝的王念孙王引之来说要逊色不少——都能看出来的问题吗?
问题当然是有的,常言说,苍蝇也不盯没缝的蛋嘛,何况,其实康有为之前,从后汉的今文经学大师何休,一直到清朝的龚自珍魏源,都一直提到古文经书的确是有些问题的。而《新学伪经考》,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借鉴自清人廖平的《古文学考》。
那么,古文经学都有哪些问题呢?
问题之一是古文经书的传奇身世本身就很狗血。
叉叉末年,民不聊生,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叉叉叉为了保护忠良之后,悄悄离开京城,带着忠良的后代,隐姓埋名,把孩纸抚养大。在暴政被推翻后,这个长大成人的孩纸终于为先辈沉冤昭雪。
这是一个典型的古装励志狗血平反戏。只不过,在这里忠良变成了圣贤,孩纸变成了经书。
其实狗血倒没什么,关键是剧情也有漏洞。
比如说吧,鲁共王搞拆迁,把书挖了出来,孔安国把这些书献给刘野猪,正好碰到刘野猪碰到巫盅之祸,心情大坏,所以只把这些奇书锁进了档案馆,然后把这事忘了。这事倒也能自圆其说,可问题是鲁共王在刘野猪很年轻的时候就见刘季老人家去了,而巫盅之祸则是刘野猪都变成猪公公时候的事,只间差了三十七年。
难道孔安国把这书放了三十七年——也许四十年毕竟鲁共王也不见得在临死才搞拆迁——才把书献给刘野猪,不对,刘老野猪?而且还象没事人一样,不告诉任何人他家里挖出宝贝了?他还是不是孔子的后代?
所以这事不靠谱。
问题之二是那时藏书的不止一个,可刘歆之前,没有人提到这些书。
比如《左传》吧,公羊谷梁玩了那么久,一代代师承有人,可从没听说过左丘明一个盲人也传过孔子的《春秋》。
要说完全是孔鲋藏起了来的,后来才见天日吧,也有问题。第一呢,那时藏书的人多着呢,伏生就藏过《尚书》,难道孔鲋藏的和天下人藏得都不一样?第二呢,听说河间王刘德也搞过古文经书,其中据说就有《毛诗》《左传》,可之后就没有人提到了,连史记都只是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后面也只说《国语》。
所以这事又不靠谱。
问题之三是这些古书经书,和今文经书,不仅仅是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区别,内容也大相径庭。
比如汉朝的德性问题,刘季自认水德,后来贾谊等人又认为汉朝是土德,到董仲舒,直接废五德,改三统,从五种颜色变成三种颜色,于是变成了黑统,可按《左传》的说法,汉朝却应该是火德。可战国人都知道,周朝才是火德的啊。
还比如五帝,诗书里只有“天”,“帝”,“上帝”的说法,根本没有“五帝”,后来虽然有五帝,可按《史记》说法,五帝也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黄帝,他不是“帝”谁是“帝”呢?可这些古文经书,却把黄帝搞成了三皇,多出了个少昊。
还比如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今文经学无论何家何派,都认同国家不应该与民争利的思想,而孔孟荀思想里,也经常见到这些内容。可《周官》呢,却主张国家大包大揽,简直就是搞全面国有化。
其他不同的地方更多,田制,祭祀,法制,爵制,地理等等,各种不同。
如果真的是经书,肿么会与今文经学有这么多的不同?他们难道不是同一个来历吗?为什么刘歆之前,没有一本经书与现在的有这么多的不同?秦朝统治天下才区区十五年,就能搞得全天下只有一套绝版的真经吗?
所以这事非常不靠谱。
问题之四就是刘歆本人的行迹可疑。
刘歆和王莽的关系大家都很清楚,而王莽搞出来的那些稀奇古怪,大家也都知道。王莽当位之前,差不多一百年,各种灾异都显示汉朝快不行了,等王莽摄政了,各种符瑞成批成批的来啊,其密集程度只有很多年后一个叫赵恒的人能与之相比。还有四十八万多人上书请求加“九锡”,也只有很多年后请求袁项城称帝的“失足妇女请愿团”能与之相比。还有刘野猪时代,懂古文字只有张敞等几个人,到王莽时代,冒出了一千多人。最有意思的是,王莽的三个儿子都直接或间接死于王莽之手。
如果王莽是这么一个不近人情不近常理,欺骗民意伪造天意的人,那么刘歆,既然和王莽关系那么好,还当上王莽的国师,他的人品,又能好到哪里去?
所以这事极度不靠谱。
问题之五是,刘歆的老豆刘向,也没有提到这些古书。
要知道刘歆的老豆刘向,也是在国家档案馆里当馆长的,该看的书都看过了。而且刘向还是个识得古文字的人,不存在看不懂那些书的问题。而且刘向还是一个爱书如命,又颇有异端思想的人,当年就为了一本魔法书,差点性命不保。
所以这事基本就不靠谱了。
可古文经学的支持者不同意了,他们也有话要说,你们说古文经学是假的,是刘歆伪造的,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更有问题,有更多的问题。
那么问题又是什么呢?
四十八
大约在古文经学问世的一千九百年之后,有一本叫《新学伪经考》的书问世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今文经学最后一个大师康有为。
“新学”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那些书只是王莽那个短命的“新朝”的一个配套工程,根本不是真经,不配称为经学,只能称为“新学”。“伪经”当然就是说古文经书都是假的啰。“考”就是考证,古文经学不是最擅长考证吗,我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考证的方法证明你们开宗立派的基础,根本就是假的。至于今文经学最擅长的微言大义,不要紧,老夫还有本书《孔子改制考》,要不要看?什么?你不喜欢两千年前的古董,喜欢最近流行的社会学说?没关系,老夫正在写一本《大同书》,很符合乃们这些世纪之交的满脑子乌托邦思想的青年。
这本书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差不多动摇了整个经学的根基,因此,也成了一本禁书。
直到大清国亡了之后,这本书才翻印传播,又一次引起轰动,而且直接催生了一个叫做古史辩派的学术流派。古史辩派的开山者顾喆刚本来听了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的演讲后,对今文经学很不以为然,以为都是些学问粗疏之人,等见到康氏之著后,大为赞赏,于是开古史辩派,整整七大本《古史辩》,把不仅是经学,而是整个古史系统,都摧枯拉朽了一番。当然,这是后话了。
前话就是,他们为什么说古文经学是假的。难道一千多年来,那么多学识渊博,精于考据的大师们,都没有看到一个学问相对还不算那么渊博的康有为——至少比起汉朝的郑玄马融或清朝的王念孙王引之来说要逊色不少——都能看出来的问题吗?
问题当然是有的,常言说,苍蝇也不盯没缝的蛋嘛,何况,其实康有为之前,从后汉的今文经学大师何休,一直到清朝的龚自珍魏源,都一直提到古文经书的确是有些问题的。而《新学伪经考》,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借鉴自清人廖平的《古文学考》。
那么,古文经学都有哪些问题呢?
问题之一是古文经书的传奇身世本身就很狗血。
叉叉末年,民不聊生,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叉叉叉为了保护忠良之后,悄悄离开京城,带着忠良的后代,隐姓埋名,把孩纸抚养大。在暴政被推翻后,这个长大成人的孩纸终于为先辈沉冤昭雪。
这是一个典型的古装励志狗血平反戏。只不过,在这里忠良变成了圣贤,孩纸变成了经书。
其实狗血倒没什么,关键是剧情也有漏洞。
比如说吧,鲁共王搞拆迁,把书挖了出来,孔安国把这些书献给刘野猪,正好碰到刘野猪碰到巫盅之祸,心情大坏,所以只把这些奇书锁进了档案馆,然后把这事忘了。这事倒也能自圆其说,可问题是鲁共王在刘野猪很年轻的时候就见刘季老人家去了,而巫盅之祸则是刘野猪都变成猪公公时候的事,只间差了三十七年。
难道孔安国把这书放了三十七年——也许四十年毕竟鲁共王也不见得在临死才搞拆迁——才把书献给刘野猪,不对,刘老野猪?而且还象没事人一样,不告诉任何人他家里挖出宝贝了?他还是不是孔子的后代?
所以这事不靠谱。
问题之二是那时藏书的不止一个,可刘歆之前,没有人提到这些书。
比如《左传》吧,公羊谷梁玩了那么久,一代代师承有人,可从没听说过左丘明一个盲人也传过孔子的《春秋》。
要说完全是孔鲋藏起了来的,后来才见天日吧,也有问题。第一呢,那时藏书的人多着呢,伏生就藏过《尚书》,难道孔鲋藏的和天下人藏得都不一样?第二呢,听说河间王刘德也搞过古文经书,其中据说就有《毛诗》《左传》,可之后就没有人提到了,连史记都只是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后面也只说《国语》。
所以这事又不靠谱。
问题之三是这些古书经书,和今文经书,不仅仅是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区别,内容也大相径庭。
比如汉朝的德性问题,刘季自认水德,后来贾谊等人又认为汉朝是土德,到董仲舒,直接废五德,改三统,从五种颜色变成三种颜色,于是变成了黑统,可按《左传》的说法,汉朝却应该是火德。可战国人都知道,周朝才是火德的啊。
还比如五帝,诗书里只有“天”,“帝”,“上帝”的说法,根本没有“五帝”,后来虽然有五帝,可按《史记》说法,五帝也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黄帝,他不是“帝”谁是“帝”呢?可这些古文经书,却把黄帝搞成了三皇,多出了个少昊。
还比如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今文经学无论何家何派,都认同国家不应该与民争利的思想,而孔孟荀思想里,也经常见到这些内容。可《周官》呢,却主张国家大包大揽,简直就是搞全面国有化。
其他不同的地方更多,田制,祭祀,法制,爵制,地理等等,各种不同。
如果真的是经书,肿么会与今文经学有这么多的不同?他们难道不是同一个来历吗?为什么刘歆之前,没有一本经书与现在的有这么多的不同?秦朝统治天下才区区十五年,就能搞得全天下只有一套绝版的真经吗?
所以这事非常不靠谱。
问题之四就是刘歆本人的行迹可疑。
刘歆和王莽的关系大家都很清楚,而王莽搞出来的那些稀奇古怪,大家也都知道。王莽当位之前,差不多一百年,各种灾异都显示汉朝快不行了,等王莽摄政了,各种符瑞成批成批的来啊,其密集程度只有很多年后一个叫赵恒的人能与之相比。还有四十八万多人上书请求加“九锡”,也只有很多年后请求袁项城称帝的“失足妇女请愿团”能与之相比。还有刘野猪时代,懂古文字只有张敞等几个人,到王莽时代,冒出了一千多人。最有意思的是,王莽的三个儿子都直接或间接死于王莽之手。
如果王莽是这么一个不近人情不近常理,欺骗民意伪造天意的人,那么刘歆,既然和王莽关系那么好,还当上王莽的国师,他的人品,又能好到哪里去?
所以这事极度不靠谱。
问题之五是,刘歆的老豆刘向,也没有提到这些古书。
要知道刘歆的老豆刘向,也是在国家档案馆里当馆长的,该看的书都看过了。而且刘向还是个识得古文字的人,不存在看不懂那些书的问题。而且刘向还是一个爱书如命,又颇有异端思想的人,当年就为了一本魔法书,差点性命不保。
所以这事基本就不靠谱了。
可古文经学的支持者不同意了,他们也有话要说,你们说古文经学是假的,是刘歆伪造的,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更有问题,有更多的问题。
那么问题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