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四十六  春秋大义到周礼治国

(2013-03-04 00:11:13)
标签:

年代

四库全书

开始了

理论

王莽以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从春秋大义到周礼治国的历程。

 

第一次就是从董仲舒的《春秋》微言大义到王莽以周礼治国——当然,那时应该还叫《周官》。

 

王莽几乎事事都依周礼。

 

因为周公居摄,行天子事,所以他也居摄,行天子事。

 

因为周钱有子母相权,所以当今怎么可能只用一种铜钱呢,一定得有大钱。此外,周朝用过的其他货币,神马金银龟贝钱布,能用的都得用上。

 

因为周朝只有九州——西汉比周朝多出很多版图早就是十二州了,所以现在也应该是九州。

 

因为周朝只有五种爵位——秦朝到西汉有二十等爵,所以现在也应该是五种爵位。

 

因为周朝有成百上千的诸侯,所以当今也应该有,当然应该追封,一次封数百人也未尝不可。

 

因为周朝有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所以当今也应该用。

 

因为周朝土地国有,一夫百亩所以当今也应该把田地全部重新分配,多的人应该把土地让给少的人。

 

因为周朝有五均赊贷之政,山泽为国有,所以当今也应该有五均六筦,盐铁山泽为国有,并由国家进行社会重分配,损富济贫。

 

周公时候,天下诸侯成百上千,而“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周天子。四夷尤其不能称“王”,象南方的楚国,自己称自己为“王”,那都是不应该的,应该谴责和讨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那么匈奴西域那些怎么能自称“王”呢,以前给他们的王印,全部收回,改成侯印,想要王印?没门!哪怕因此与匈奴发生战争,让西域背叛也在所不惜。

 

官职就不用说了,羲和之后,各种官职都有,神马作士,秩宗,典乐,共工,予虞,司中,太御,太卫,奋武,军正,神马卒正,连率,大尹,司允,司直,司若,列,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

 

制度就更不用说了,连分封制都想恢复周制,“诸公一国,有众万户,土方百里。侯伯一国,众户五千,土方七十里。子男一测,众户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

 

面对灾难怎么办呢,周朝“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所以王莽知道造反者快要打到长安,也是用向天哭诉的办法来退兵。

 

第二次是五胡之后。北方经学复兴,先是毛诗左传之类,渐渐到北周宇文泰

——当然那时应该叫西魏——也开始了周礼治国的历程。比如以周礼设立了后世影响深远的六部,以周礼制定朝廷各种礼仪,连他儿子后来的国号,都是北周。其遗风影响隋唐两代,直到武则天和唐明皇,还在推崇周礼,比如以周礼设官,或以周礼修《唐六典》。

 

第三次则是北宋。儒学复兴,开始《春秋》学也是大兴,胡瑗范仲淹欧阳修都很喜欢这个,春秋大义,然后到了王安石,很不喜欢《春秋》,说《春秋》是断烂朝报。神马是断烂朝报?就是缺张少页的报头报尾。缺张少页的报头报尾有啥微言大义的?有啥好猜来猜去的?然后王安石又要以周礼治国,《春秋》不列于学官,从教材里除掉,而亲手为周礼著书,名为《周官新义》,而其变法,也多从周礼中寻找依据,周礼好啊,“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

 

从春秋大义到周礼治国很好理解。王安石的“断烂朝报”论很能说明问题。

 

因为第一,春秋大义太难理解。从孔门弟子传到董仲舒,也有十几代了吧,可除了董仲舒还有谁能从区区一本书里看出那么多的“微言大义”来?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孔子的心思还真难猜。

 

春秋笔法当然也很难明白。体制内人士恐怕很多都有过从不会写公文到学会写公文的艰难历程,一开始就是不明白为神马那个词要那么写,到后来就知道为神马要那么写了,但具体为什么,也未必能说出来。而体制外的童鞋们,恐怕还有很多人对着一号文件之类的公文,或茫然而浑不可解,或一概斥之为空话套话。连春秋笔法的一点小运用都看不明白,春秋笔法的鼻祖还有几个人能明白?

 

相反,《周礼》就清楚多了,有什么官职,官职有何职责,下属有几人,如何考核,有什么制度,制度如何施行,都清楚明白。

 

第二,家法章句太多。因为微言大义实在太过深奥,以至于解释种种,结果一家分成三家,三家又分成十派,各有家法章句,到底哪个对哪个错,谁也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而相反,《周礼》那么清楚,哪里还有神马岐义。

 

第三,即使完全按董仲舒的意思,也比较笼统,无非是各种选贤任能,兴学校,考核官员,等等。道理谁都知道,但具体怎么操作,那还有很多事情要解决,而《周礼》把这些事情都解决了。

 

第四,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本质上实际是“法后王”的。孔子是托古改制,用一本现成的历史书,经过修改,为后世朝代立法,已经完全不是周朝的制度了,存三统的理论表明了,等新的朝代开始之后,周朝就是旧的朝代,就象宋国在周朝一样。张三世的理论同样表明了,时代是越来越新的,从拨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嘛。

 

但周礼却是“法先王”的,周公之礼呢,如果再加上《逸周书》,《仪礼》,《礼记》神马的,差不多把国家和人生的制度礼仪全部包括了,仿佛又能回到周朝初年那个神奇的社会了。

 

看上去当然很好,不过成败也是各自不同。王莽用周礼最多,及身而败,王安石次之,弊大于利,被认为是祸乱宋朝的罪魁祸首,宇文泰又次之,反而开创了关中数百年的基业,隋唐盛世也与此相关。那么是周礼错了吗?

 

搞了一辈子的六经,最后要说周礼错了,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何况还有周朝的成本范本在那里摆着。所以就有几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经是好的,可被和尚念歪了。比如后世有人就说王莽根本是伪君子,用《周礼》那都是假的,而四库全书则把王安石和周礼切割,认为王安石不过是借《周礼》做幌子。

 

第二种选择,经本身就是歪的。比如何休认为《周礼》是“六国阴谋之书”,而欧阳修苏辙也都认为这书不靠谱,要不是朱熹还坚持认为《周礼》是周公写的,恐怕早就被请走了。

 

对于第二种选择,也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周礼》是刘歆伪造的,康有为最认同这种作法。另一种可能就是,《周礼》是刘歆之前的人伪造的。

 

那么,到底哪一种是真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