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三十九 古代世界之重现
(2013-01-28 00:42:13)
标签:
刘歆让年代女子很快异端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当时那本书和许许多多其他散佚的断篇残简混在一起,看上去毫不起眼,但少年刘向知道,那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平日里那些经师们告诉人们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经师们的世界,是一个叫董仲舒的人创建的,这个世界象是一个包含天地阴阳五行的精密无比仪器,以一种精妙而又玄妙的方式运转着。在经师们看来,这就是世界的全部,天上地下的一切,都能被这个宇宙图式所解释,而每个经师,穷尽一生,都只能掌握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他们称之为经义,家法,章句。但在好奇的刘向看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世界的一隅,除此之外,还有更神奇的世界。
刘向知道,古代曾经有一个无比灿烂的世界,然后被秦火毁了。此后一百年间,只有儒学世界得以重建,并凭着独存的优势,包罗万有,俨然成了统一百家的理论。这一百年间,可能只有淮南王刘安,有过类似的宏愿,搜罗天下奇书秘术,而这个宏愿,也很快夭折。这些残存的奇书秘术,就在父亲的书房里。
所以十九岁时,刘向把《枕中鸿宝苑秘书》献给皇帝的时候,手都是颤抖的。他想知道答案,他想知道,魔法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尽管在五六年后,这个决定让刘向差点遭受牢狱之灾,并且让他的哥哥失去了一半的封地,刘向也没有放弃对这个神奇世界的追寻。放弃理想,其实比坚持理想更难,因为放弃理想,是一件比自杀还要难受的事,你需要把自己变得心如槁木,你需要把自己变成行尸走肉,和猪没有什么两样。
尽管有那么些年,刘向也差点成了经师之一,成了谷梁春秋的嫡传弟子,他本可以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首先,选择某本经书,比如《春秋》,再选择某个派系,比如谷梁,再选择具体的师承流派,比如尹氏或胡氏,然后,这一辈子,就可以衣食无忧,再带些弟子,成为京城那成百名砖家中的一个。但是那,不是刘向想要的生活。
很多年后,到那个因为赵飞燕而出名的汉成帝时候,刘向的机会终于来了。刘向接到了一个真正艰巨的任务,就是整理皇室藏书。
那个时候刘向还并不知道收藏在延阁广内秘室里的图书,到底有多少。因为自秦火之后,能收集起来的那些所谓图书,其实就是一片两片三四片写了字的竹片子,也有整卷的,但是哪篇是第一篇,哪篇是第二篇,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甚至连字迹都辩认不清了,还有些明显是同一篇文字,但是出入很大,也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
刘向也不知道整理完这些所谓图书,要花多久。这些书,也有用汉隶或小篆写的,但大部分都是古文字,但也不全是史籀大篆,有用齐国文字的,有用燕国文字的,有用楚国文字的,有用魏国文字的,有用韩国文字的,甚至还有用晋国文字的。
但是刘向知道,如果想要真正了解那个被秦朝埋葬了的灿烂的古代世界,自己必须要整理这些书。刘向还知道,如果自己不来整理这些书,后来的人,连文字都未必能识,更没有多少整理的可能,这些书只能随着五德三统的流变而真正消失,连着一起消失的,可能还有那些无比灿烂的古代世界的奇妙思想。刘向也知道,那散落在大内之中,散落在延阁广内秘室里的图书,即使不是全部的有关古代的记载,也至少比父亲书房里的那些书,神奇得多。
此后二十多年,刘向就做了这一件事,整理图书。这件事实际上耗尽了他的后半生,以至于在他去世的事,这件事还没有完成,而不得不由他的儿子刘歆接着去做。
但即使是这件没有完全完成的事,也给了刘向很多的收获。他至少完成了三件事,第一是把大多数图书整理清楚了,第二是把图书目录给编好了,第三是搜集了很多古代的故事和材料。
整理图书就是先把那些古文字读明白,然后把顺序弄清楚,把缺失的部分补上,把不同的地方进行比较,弄清楚哪个对哪个错,等等。这是一件需要真正的学识,还需要极大耐心的事情。
编写目录也非常重要,因为那些图书的篇目数以万计,不进行分门别类,根本没有谁会去读,也没有谁知道怎么读。所以刘向不仅要通读这些文章,而且要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它们的思想流变。刘向把这些书分成了六类、三十八种、六百零三家、一万三千多篇,其中诸子一类,从司马谈的六家,变成了十家九流。
哪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哪九流?除小说家是讲故事的,其他称为九流。这也意味着,儒家不再是至高无上,不再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只是十家之一,与其他各家各有千秋,甚至是殊途同归。这个想法直接导致了后来刘歆恢复诸子学以被传统经学之弊,儒学与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的观点。
搜集古代故事和材料的事,也一样重要。历史学上有一个词叫“钩沉”,说的就是把散落在古籍里的那些材料,整理出来,编著成文或成书。很多年以后,历史的长河流得再也看不见的时候,人们应该感谢那些“钩沉”的人,是他们让那些久远的事情不至于湮没。
为了这件事 ,刘向写了几本书不知道,但流传下来的,就有三本。一本是《新序》,这个据说是以古代故事进行讽谏,据说是给皇帝看的,虽然三十传里只剩下十卷。一本是《说苑》,也是一本故事集,有神马君道臣术建本立节权谋至公杂言辨物等等,据说是给大伙看的。还有一本《列女传》,可能是最早为女子立传的书,算是给女子看的。
一个在独尊儒术时代,读谷梁春秋出身的经师,最终却把诸子给挖掘出来,一个在男尊女卑时代,女子低调低调低到尘埃里的时候的读书人,最终却搞了一本专门写给女子的书,的确够异端的了。尽管也许在刘向看来,他只是对古代世界进行重现。
不过,即使刘向大概也没有想到,真正让自董仲舒时代以来的经学体系瓦解崩颓的,并不是诸子,因为诸子后继无人,也没有人会再和儒家打口水仗了,也不是《列女传》这种书,毕竟这本书还是比较主旋律正能量以至于人们认为是因为看不惯赵飞燕才写的,而是另一些儒家经典。那些经典长期被尘封在皇室秘府之中,直到刘向的儿子刘歆让它们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