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二十四 微言大义

(2012-11-21 23:00:16)
标签:

家有

年代

四季

第三

时间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听说现在有档节目也叫微言大义,是个跟微博有关的脱口秀。微是微博的意思,也是人微言轻的意思,而大义则似乎是深明大义的意思,反正就是用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之类。

 

但是这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人生哲理,哪个少年没有在本子上,在课桌上,记过几句哲理,哪个少女没有在日记里,在书信里写过几句感悟。单个的看,它们都足以让人深思,但放到一起看,大多数都是类似的,重复的,就象现在网上的大多数微博。所以网络时代来临之后,人们准备在网上也这么感悟一番的时候,发现早被人感悟在前,于是,大多数都只能让软件自动加上两个字“转发”,于是转发出去。

 

但是相对数虽然减少了,绝对数却大大增加了,因为网络把这些哲理感悟都集中到了一起,争抢眼球。最后幸存下来的,只是极少数,就是那些转发最多的。但即使是这些转发最多的,用不了几天,也被人忘记,能记下来的廖廖,因为又有新的微博在吸引眼球。微博时代,是一个健忘的时代。

 

事情的长处和短处总是相辅相承的,不要以为自己能那么轻易的扬长避短,比如微博,长处是用极短的文字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眼球,长处在短平快,稳准狠。但是,其短处也在于,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眼球。你不可能只得其利,而无其害,那些不善于微博的孩纸们,可以不必自怜自哀了,你们也会找到你们的方式。

 

比如《春秋》,虽然也被称为微言大义,但与此全不相同。它的特点是在世不怎么吸引眼球,而在身后,却抓住人们的眼睛很多年很多年。

 

所以这个微言大义,微不是微博的意思,也不是人微言轻的意思,而是微妙,微妙晓得伐?就是杰克逊说的,不要用你的眼光看着我,我担心你看不懂。

 

大义么,当然也不可能是那些妇孺皆知,充斥着报头刊尾,在每个网站和所有发表的未发表的文章里都能见到,在那些余光中氏所说“歌颂自然的美丽,慨叹人生的无常,惊异于小动物或孩子的善良和纯真,并且惭愧于自己的愚昧和渺小。不论作者年纪有多大,他会常常怀念在老祖母膝上吮手指的金黄色的童年。不论作者年纪有多小,他会说出有白胡子的格言来”的文章里,还有那些自称心灵老鸭汤的作品里,总能见到的那种人生哲理。这个“大义”,是真正的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真正的文行出处的道理。至于那些励志的老鸭汤们,说句不中听的,《论语》晓得伐?《论语》里随便摘一句话,都足以让老鸭汤们写上长长一篇甚至满满一本。但《论语》对于经学来说,不过是“小学”,小学晓得伐?就是娃娃们读的,娃娃们就应该明白的道理,好意思拿出来么?

 

听起来是不是很拽拽的样子?而事实也是这样,要不然就不至于一个能读懂《春秋》的人,就可以到京城当博士,衣食子孙无忧了。那么号称当时最能读懂《春秋》的董仲舒,又告诉我们这本书里,有哪些真正的大道理呢?

 

第一个大道理,就是春秋大一统。

 

啥春秋大一统?大就是慈事体大的意思,就是竖大拇指的意思。一统呢,看过武侠小说的都会明白,“千秋万载,一统江湖”,跟五岳并派,武林统一,都是类似的意思。放在一起,就是说《春秋》这本书啊,很把天下一统当回事。

 

但是这样合理吗?要知道孔子写《春秋》的时候,天下——其实就是今日中国的一部分——还从来没有统一过,多个国家并存,是历史的常态。就象现在的欧洲,大家都觉得本来就该有很多个国家,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区别辣么大,怎么搞得到一块去。春秋时代也是这样,齐国人晋国人秦国人楚国人宋国人鲁国人郑国人卫国人燕国人吴国人越国人,那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在两百年后,也只有法家那些最胆大妄为又与时俱进的家伙才会认为天下就应该是一统的,儒家嘛,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都还以封建保守力量大本营而存在,天天主张分封六国,废除郡县,恢复封建。而早在春秋末年的孔子,又怎么会主张天下一统了?

 

但董仲舒这么说,是有证据的,证据就是《春秋》里到处都有这样的暗示。

 

暗示之一就是春秋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光是这一句话,史上所有的解释加起来,够摆满一个书架。光是断句,就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王”和“正月”之间,应该断,王代表一国之始,而正月为一年之始,春天为四季之始,元年为一国之始。而有的说,“王正月”应该放在一起,代表这个正月,是按周历计算的。

 

相同的断句,又有不同的解释。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学家,就认为这代表了一种“大一统”的思想,要不然,正月就正月,加个春也正常,最多,“元年,春,正月”,非得说“王正月”干嘛?“王正月”代表他这个正月,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农民伯伯爱用的夏历——地位相当于后日的农历,也不是宋国那种商朝遗民用的殷历,而是比较正统的公务员爱用的周历——地位相当于后日的公历,而之所以非要强调这个周历,为的就是制度,文化和思想上的统一。

 

当然,后来的古文经学家,又有很多人表示不赞同,有人甚至认为根本没有神马微言大义,之所以用周历,是因为鲁国为周公之后,史书本就是用周历写的,而加上王正月三字,无非是提醒一下而已。

 

不过,考虑到古文经学家有人甚至认为《春秋》根本就是鲁国的史书,被孔子拿来用的,那么,只要还认为《春秋》为孔子的有意之作,只要还认为孔子的确寄托了一些理想,那些人的话也可以先不去管它。

 

而且,董仲舒们关于春秋大一统还有更多的证据,比如郑国和鲁国换田的事,被加以贬损,就是因为“诸侯专地”那是不对的,田只有天子可以替你们换。

 

春秋大一统,到何休那里被总结成“三科九旨”。“三科九旨”又是神马东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