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卷《盐铁往事》(五十六)过沧海君处,从赤松子游

(2011-12-17 23:06:19)
标签:

张良

垓下

刘季

韩信

六国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按那时的标准,张良实在称不上美男子,至少,他的画像让太史公失望了。刘季底下的美男子,陈平算一个,彭越算一个,但似乎没有人提到张良。

 

但是按照今天的标准,张良简直就是花样美男。因为他是特别清秀的那种,如“妇人好女”,就是说,长得象一个美女。汉文帝对李广说,你真是生不逢时啊,偏偏生在一个和平年代,如果生在高祖那会,万户侯对你又算什么呢。咱们或许也可以说,张良也有点生不逢时,早生了两千多年,大好的相貌居然没有人欣赏,哪怕晚上五百年也好啊,生在魏晋那种男色时代,潘岳卫阶之外,又岂能少了一个张子房。

 

但对张良来说,没人欣赏他花样的容颜,也许正好,圣人衣褐怀玉,要那么多滴眼球做什么呢。在汉兴三杰里,他或许是野心最小的一个。

 

萧何,和刘季有过命的交情,年轻时的铁哥们,一生谨慎,仍然要通过来乱占民田来摆脱嫌疑。

 

韩信,就不用说了,跨下之辱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一定要出人头地,说他造反,那是扯淡,但说他没有别的野心,那也是扯淡。为了争功,硬是赔上郦食其一条命,然后要求做假王,合攻项羽垓下之前,也是承诺了很大一片地方才发兵。多年后,废王变侯,又“羞与绛、灌同列”,他是天下无双的名将,他不许别人瞧不起。

 

可张良在刘季给他三万户的时候,他拒绝了,他说,我是在留那个地方遇到陛下的,后来给陛下出过几次主意,运气还不错,说中了几次,也算是天意了,真要封,封个留侯好啦。韩信“羞与绛、灌同列”,而张子房,竟然主动 “与绛、灌同列”,真的是因为他只是“幸而时中”吗。这一点,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刘季知道。

 

刘季猜疑过萧何,猜疑过韩信,甚至猜疑过樊哙,唯独没有猜疑过张良。刘季可能会不听萧何的,不听韩信的,甚至不听樊哙的,但对张良,却几乎是言听计从。别人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张良不就是动动嘴皮子么,张良自己也说,不过是运气好,偶尔说中了几次,靠着动动嘴做万户侯,对于一介布衣,已经是荣华到极点了,想放弃这一切,做个世外之人。但刘季知道张良的价值,他把张良当成与萧何,韩信并列的人物,真的是这样吗?

 

第一次小试牛刀。那时刘季刚入武关,带着两万人要攻打秦兵,张良说不要打,秦兵还是很厉害滴,派人烧五万人吃的饭,再在山上布上疑兵,再派郦食其用重金收买秦将,秦将就归降了,对刘季说,刘哥,我们动手吧,一起去打咸阳吧。刘季正要跟秦将同去,张良又说,不要去,秦将是降了,秦兵未必甘心哟,曾经天下无双的秦兵,哪能那么容易便跟着咱们一起攻打他们都城,不如趁其不备打上一回。刘季就这么入了咸阳。

 

第二次。在秦宫,樊哙力劝正在用下半身思考滴刘季,刘季不听,是张良劝下了。

 

第三次。刘季先入关中,项羽要找刘季算账啦,是张良用项伯的关系,搞定了这场危机,顺便还让刘季和项伯结了儿女亲家,占了项羽一个现成便宜。鸿门宴,看上去是刘项之争,其实是范张之争,所不同的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而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在项羽看来,一个市井小混混,带着一个长得象大姑娘似的年轻人当谋士,济得什么事,只有范增知道这两个人的厉害。

 

第四次,项羽封刘季到汉中,张良劝刘季把栈道烧掉,这样章邯的兵进不来,项羽也对西边放下了心,全力对付齐国的田荣。

 

第五次,把关东之地许给韩信,英布,彭越三人,一个打运动战,一个打游击战,还有一个打合围战,硬是把一个力拔山兮的西楚霸王玩死。

 

第六次,郦食其建议立六国之后,张良劝下,理由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第七次,韩信拿下齐国后要求立假王,刘季马上要翻脸,又是根据张良的建议,说做假王有啥意思,要做就做真王,让韩信彻底倒向刘季,成为项羽的死敌。

 

第八次,刘季追项羽到阳夏,韩信,彭越放了鸽子,被项羽大败,又是张良的主意,把陈以东傅海,都给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都给彭越。两人马上发兵,会师垓下。

 

第九次,天下平定,诸将没来得及封的,天天坐在沙堆上议论,又是张良出主意,封了一个多次侮辱刘季的雍齿,安定了诸将之心。

 

第十次,群臣都是东方人,想定都洛阳,又是张良力劝定都长安。

 

第十一次,请了四个世外高人,站在太子刘盈身后,断了刘季废太子之心。

 

第十二次,攻打代国,出奇计拿下马邑。

 

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如果没有失传,也未必不是另一场隆中对。

 

所以张良被埋没的,也许不仅仅是花样的容貌。换到另一个时空,张子房可能就是诸葛亮,留侯就是武侯。以张良的眼光,见识,办法,和对人心的把握,内政,外争,都不是太难的问题。

 

但也许张良更喜欢这种埋没,在他看来,“幸而时中”并不是谦虚,而是事实如此,毕竟人力有时而尽,再好的眼光,再多的办法,与天道比起来,也是拙劣的,肤浅的。在张良看来,他无非就是顺应天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黄老思想,对于陆贾来说,是一种治国理论,对张良来说,根本是一种人生实践。

 

同样是失势贵族,张良的出身显然比韩信要好得多,韩信到处被人侮辱,饥一顿饱一顿,要不是遇到漂母,饿死都有可能。张良在韩亡的时候,家里还有三百家僮,毕竟是五世相韩的人了。张良只是失势,而韩信已经是破落户了。

 

所以秦灭六国的时候,张良应该归于项梁一类,属于六国旧贵族,他们最有亡秦的决心,到于刘季萧何之类的平民,秦也好楚也好,不都一样过日子么。

 

张良家五世相韩,前后也有百年,眼看着大秦国怎样把山东六国玩弄于鼓掌之上,看着韩国怎样一天天滴无力回天。韩亡之后,散尽家财,招募勇士伏击秦皇,误中副车,惹得天下戒严。也许在这时候,他就有人力有时而尽的感慨。天大的本领,对于这个世界,又算得了什么呢。

 

黄石公授书,也许是蜕变的开始。学礼淮阳,那是儒,东见仓海君,求力士,那是侠,黄石公授书,则是道。从此后,张良所做的一切,无非是顺应天意,一旦你窥见天道的秘密,那这一切的荣枯兴败,也都无关紧要,不过如鸟去鸟来,花开花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些事,是你无能为力的,那就不要去努力,有些人,是你改变不了,那就不要去改变。

 

所以刘季要立六国之后,张良劝下了,虽然韩国的复国,曾经是他年轻时燃烧的梦想,虽然一个韩王死于秦王政,另一个韩王死于楚霸王项羽,而辅佐韩王也曾经是他最大的心愿。但他还是劝下了,只因为六国之后不宜立,这个世界早不是六国贵族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属于刘季,萧何,樊哙这样布衣们。

 

很多年后,当刘季离开人世时,那个清清秀秀的一介书生,那个长得象个美丽的女孩子的张良也老了,他正在辟谷。吕后对张良说,人生这么短暂,何必这么难为自己,连饭都不吃。

 

但吕后又哪里知道,对张良来说,辟谷未必是苦,或者还是乐呢,世间的饕餐盛宴,世外的服露餐霞,未尝不是一样一样的。访沧海君的是张良,从赤松子游的,还是张良,学礼淮阳的是张良,受书黄石公的,还是张良,少年负气欲为韩王复仇的是张良,老年辟谷弃人间事的,还是张良。人这辈子,无非是一种经历,追逐荣华富贵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固是虚妄,但贪恋瞬间感官的欢乐,未尝不是一种虚妄,祸与福相倚,苦与乐并在。与天道比起来,人世间那点得了失了的,又有谁能说得清,短暂的是人世,永恒的是天道。

 

德不孤,必有邻,道不孤,必有继。所以张良之后,又有以黄老治国的道家宰相曹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