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行记(其八) 凡尔赛记
(2011-08-23 08:14:50)
标签:
路易十四凡尔赛宫花圃九号线古典主义 |
分类: 流言(信笔而至的闲话) |
凡尔赛遇雨,是这次旅行最为惊心动魄的经历。
那天上午出门时,巴黎还是晴空万里,于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带伞。会晤地点是九号线终点站,离我的住处有二十到三十分钟,转一趟车,离另一位住在纳泰尔的同事有一个小时,转两趟车,离另外三位同事,有两站路,十分钟。最先到的,却是我们两个离得较远的,很符合距离越近动身越迟的规律。之所以选择九号线终点站,倒不是考虑距离远近,而是这里是171路公交车的起点站,终点站即是凡尔赛,用的是市内的地铁公交通票,当时的价格是一块二,七月份已涨到一块两毛五,但去凡尔赛那么远的地方,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转地铁RER线,花费要多得多,时间也未必节省。
因为大家都没去过,当时也不知道市内的地铁公交通票可不可用,见几个黄皮肤黑发黑眼的漂亮美眉站在附近,同事就上去问,结果人家说自己不会中文,只好用英文说了一下,对方表示估计可以用,自己也是第一次坐这趟车。另一位同事说,那几位美眉一看就是韩国人。然后就是车来了,上车,几个人占据了车厢中后部的位置,一位同事拿着五张票到前面去刷,据说有张票疑似用过,怎么也刷不亮,但司机似乎也不在意。
公交车一路上开开停停,有人上,也有人下,多数人还是直达终点。路上一直都是布洛涅那种古老的市镇,老而不旧的欧式建筑,大片大片的鲜花次第开放着。开了近一个小时,停了大约二十几站,终于到了一条极宽极阔极长的大路,大路两旁树木极高极大极整齐,给削成完美的长方体,如两道长长的绿墙,砌在道路两侧。
沿着这绿墙又停了两站,终于到了凡尔赛宫前面的广场。但一下了车,就被这座宫殿惊呆了。
大概其他人也是这样。因为他们都有三至五秒不等的时间显得不知所措,然后忙不迭的纷纷亮出家伙,有卡片机,还有一位是沉重的单反,开始啪啪拍个不停,并且感慨没有广角镜头。在啪啪拍了好几张之后,才醒悟过来应该到此一游,于是才站到路易十四的雕像下面,央请别人帮忙拍照留念。
这个时候天空已经阴云密布了,不过不是那种黑云压城的感觉,而是黑一块白一块,互相浸染,象是整个天空成了一张画布,被某个酷爱黑白两色的油画大师重重的涂成这个样子。从路易十四雕像向前望去,极宽阔的广场和花圃后面,就是绵延可能有五百米宽的凡尔赛宫建筑群,古典主义风格,金碧辉煌,极尽雕镂奢华之能事。与其他古典主义建筑不同的是,这些宫殿的主色调为金色,在那极具油画效果的天空下望过去,象是传说中的黄金之城。
就在我们走近那座黄金之城时,暴雨却没头没脑地袭来。看着凡尔赛宫外面两三百米的长队,看着突如其来的暴雨,在一幢建筑下避雨的我们,决定等雨停了,先去后花园。
甫进后花园,又是一阵惊叹。只见前面,在台阶下面,左右各铺了两大片花圃,两片花圃形状相同,左右对称,中间是一条细沙铺成的路,路两边是修葺整齐的锥形灌木,等距离的一字排开。每片花圃都是镶着花边的长方形,中央是喷泉,四条路从喷泉沿对角线展开,将花圃分成四部分。每部分都绿草如茵,鲜花若锦。花圃两侧,则是长长的台阶一直向下延伸。
台阶之下,又有更大的花圃,共有六片,端的是花团锦簇。前四片花圃的中央是一个直径几十米的小湖,圆圆的,清清的,波平如镜。再往远处又有一个大湖,象是带花边的长方形,有一两百米长。湖的尽头是草地,草地的尽头是森林,森林的尽头是青山,青山的尽头则是蓝天白云,真称得上如诗如画。
就在我们准备沿着台阶下去,做画中之人的时候,又是一场暴雨袭来,比刚才更大更烈。来得较晚的,居然有两位带了雨伞,符合来得越晚准备越充分的规律。但两把雨伞遮不住五个人,况且暴雨更兼疾风,伞刚一撑开便被吹翻。只好退回到凡尔赛的屋檐下小避。可明明是夏天,狂风吹过时,居然大家都有些冷得发抖,让人很后悔只穿了件短袖出门。带了雨伞的同事,居然还穿了外套,问起来,回答说不仅看了天气,还看了温度,果然是有备而来。
就这么象崖壁的雏鹰般,在屋檐下瑟瑟发抖了二十分钟后,终于雨过天青了。而且青得彻底,天空瓦蓝瓦蓝的,刚才那布满天空让整个天空一片乌黑的云,居然不见了踪影,只有天边几朵淡淡的白云。
坏天气总算过去了,感谢上帝(入乡随俗嘛,在法国人的地盘上,还是应该感谢上帝的),总算可以走进那美丽的凡尔赛花园了。
于是我们沿台阶而下,在花丛和树丛中穿,在喷泉边徜佯,在湖畔漫步,有相机的开始照相,我没有相机,就踱着步子,慢慢感受。乐声从不知哪里飘来——整个凡尔赛花园都飘扬着音乐,更显得阳光下的喷泉如诗如乐。
等到我们在这几大片花圃时徜佯足了,向侧边而去时,才根据手上的地图知道,刚才以为是凡尔赛花园主轴的,其实只是花园的一个小角落,二十分之一都不到,凡尔赛花园另有无穷的惊奇等着我们。不过我们没想到的是,伴随那无穷的惊奇的,还有那依然会倏忽而来又倏忽而去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