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行记(其一)
(2011-06-11 11:52:41)
标签:
布洛涅-比扬古巴黎香港机场戴高乐机场法国梧桐 |
分类: 流言(信笔而至的闲话) |
这是到巴黎的第二天。
九号走的时候,在机场度过了十几个小时,在飞机上又度过了十几个小时。
很多人可能会对香港机场的七个多小时无法忍受,而我独喜欢这样的时间。平常工作,生活,事情一件催着一件,一件挤着一件,难得空出大把的时间下来,这些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尽意儿去消受。七个多小时其实也不是太难度过,香港机场的候机楼很大,从这头走到那头,要半个多小时,所以先熟悉一下地形,再在躺椅上看着日落。天断黑后,再上会网,读会书,渐渐就到了十一点,该登机了。
飞机上特意选了靠窗的位置,因为很喜欢看着地面想像着自己飞起来的感觉,又喜欢在空中看着长长的海岸线的感觉,还喜欢看着云层如峰如海波澜壮阔的感觉。不过从基辅一直到巴黎上空,都没有看到陆地,都是一往无际的云,铺得严严实实的,仿佛半个欧罗巴都被掖着。
直到巴黎附近,飞机才在厚实的云层里穿下来,让我看到了晨曦里巴黎郊外的庐山面目。巴黎郊外似乎都是一个个的小城市,或小城镇,看规模,大约都只有一两万人,也许再稍多点,也许再稍少点,靠近看,大多数都是类似于国内连排别墅的那种小房子。小城市或小城镇之间,都是一大块一大块的农场,颜色各不相同,随着光影的变换,又不相同,在空中看象印象派的画似的。偶尔也有在空中看上去象电路芯片的建筑,大约是工厂吧,但都很低,也没有正在修的建筑或道路,和国内到处都是高楼,又到处都是建筑工地的样子完全不同。
从戴高乐机场到我住的地方,还有很远的路,又碰上了堵车,所以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公路两侧的绿化和国内不太相同,国内的树多半离路很近,象一个屏蔽带似的,这里则有很阔的草地,而且草很长,草地上能见到奶牛,后面才是树木。树也有刻意种成一排一排,不过都是在与路垂直的方向对齐。
一路上的标志和汽车广告都是我看不明白的法文,直到离市区很近的地方,才算见到熟悉的英文,以及熟悉的高楼。一边是LG和三星的楼对望,不远处,则有三洋和松下的楼对望。但除了这几栋,又没有别的高楼。或许是高楼是亚洲人的最爱,却不是法国人喜欢的东西,听说当年造铁塔,就争论了很久。
堵车的时候,不停的有摩托在旁边经过,有个摩托装了四个尾灯,很拉风的样子。后来到了巴黎之后,又见到了更多更拉风的摩托,有很多摩托有顶篷,但侧面没有遮挡。这里的摩托比国内多,而且块头很大,感觉引擎一定很好,在街边停得一排一排的。街边专门有一种停摩托的地方,一个单独的自行车轮大小的铁圈圈装在路上,两个圈圈之间隔得很远,正好用来停摩托。
因为公司的代表处在大巴黎区塞纳省的布洛涅-比扬古,所以就在这里找了个酒店,上午去了下代表处,下午有了点时间,在附近走了走。比较有意思的是,路牌多半是用很漂亮的斜体字,象景区常见的那种指示牌似的,和酒店见到的后现代绘画,餐馆墙上的丘比特雕塑一起,让人感觉这的确是个艺术的城市。
布洛涅-比扬古的市政府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是一栋看上去至少有一百年之久的大房子,很奇怪的是,政府名字前面居然是“HOTEL DE”,搞得我一个同事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酒店,而一个本地的同事告诉我,在法语里HOTEL有时代表酒店,有时仅代表一个建筑。
市政府对面的邮局看上去更老,而且和国内一样的门庭冷落。不过这一带的房子,又几个不是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历史呢。但路边的法国梧桐却都不大,也许是以前修地铁或别的什么后新种的。虽然法国梧桐不大,却很高,似乎国内是刻意剪去上面的树支让树铺得很开,这里则是剪去旁枝,让它长得很高。
因为建筑物里不能抽烟,所以不时能见到休息时间跑到楼外抽烟,或在走路时手里夹着根烟的人。根据目测统计,女性抽烟的数量,至少是男性的两倍,而且多半是男女同行,只有女性在抽烟。大约是因为这里女权主义更好的缘故罢。
还有一件很特别的事,就是巴黎夏天的日照时间不是一般的长。晚上九点半钟还能见到太阳,而早上四五点钟,已经是晨曦初见了。和同事说,这里真可以“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吧。难怪夏天来巴黎旅游或旅行的很多,天气不冷不热是一个原因,日照时间长也是一个原因吧。别的地方,上午两三个小时,下午三四个小时,然后天就黑了,如果跟团的话就更糟了,还得花三五个小时在车上,一两个小时在购物点,剩下的时间只够带一堆照片回去。而在这里,早上九点钟出门,晚上十点回来,天还大亮,可以尽意儿看尽意儿走。
不过昨天我到底没有“日没而息”,本打算等到天断黑,同时写片游记,可头脑昏昏然,算算时差,国内都是凌晨四点钟,到十点钟终于忍不住睡下。
今天周末,不用去工作,又所幸酒店出门不到百米就有九号地铁线入口,正好去看下塞纳河的风光吧。
九号走的时候,在机场度过了十几个小时,在飞机上又度过了十几个小时。
很多人可能会对香港机场的七个多小时无法忍受,而我独喜欢这样的时间。平常工作,生活,事情一件催着一件,一件挤着一件,难得空出大把的时间下来,这些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尽意儿去消受。七个多小时其实也不是太难度过,香港机场的候机楼很大,从这头走到那头,要半个多小时,所以先熟悉一下地形,再在躺椅上看着日落。天断黑后,再上会网,读会书,渐渐就到了十一点,该登机了。
飞机上特意选了靠窗的位置,因为很喜欢看着地面想像着自己飞起来的感觉,又喜欢在空中看着长长的海岸线的感觉,还喜欢看着云层如峰如海波澜壮阔的感觉。不过从基辅一直到巴黎上空,都没有看到陆地,都是一往无际的云,铺得严严实实的,仿佛半个欧罗巴都被掖着。
直到巴黎附近,飞机才在厚实的云层里穿下来,让我看到了晨曦里巴黎郊外的庐山面目。巴黎郊外似乎都是一个个的小城市,或小城镇,看规模,大约都只有一两万人,也许再稍多点,也许再稍少点,靠近看,大多数都是类似于国内连排别墅的那种小房子。小城市或小城镇之间,都是一大块一大块的农场,颜色各不相同,随着光影的变换,又不相同,在空中看象印象派的画似的。偶尔也有在空中看上去象电路芯片的建筑,大约是工厂吧,但都很低,也没有正在修的建筑或道路,和国内到处都是高楼,又到处都是建筑工地的样子完全不同。
从戴高乐机场到我住的地方,还有很远的路,又碰上了堵车,所以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公路两侧的绿化和国内不太相同,国内的树多半离路很近,象一个屏蔽带似的,这里则有很阔的草地,而且草很长,草地上能见到奶牛,后面才是树木。树也有刻意种成一排一排,不过都是在与路垂直的方向对齐。
一路上的标志和汽车广告都是我看不明白的法文,直到离市区很近的地方,才算见到熟悉的英文,以及熟悉的高楼。一边是LG和三星的楼对望,不远处,则有三洋和松下的楼对望。但除了这几栋,又没有别的高楼。或许是高楼是亚洲人的最爱,却不是法国人喜欢的东西,听说当年造铁塔,就争论了很久。
堵车的时候,不停的有摩托在旁边经过,有个摩托装了四个尾灯,很拉风的样子。后来到了巴黎之后,又见到了更多更拉风的摩托,有很多摩托有顶篷,但侧面没有遮挡。这里的摩托比国内多,而且块头很大,感觉引擎一定很好,在街边停得一排一排的。街边专门有一种停摩托的地方,一个单独的自行车轮大小的铁圈圈装在路上,两个圈圈之间隔得很远,正好用来停摩托。
因为公司的代表处在大巴黎区塞纳省的布洛涅-比扬古,所以就在这里找了个酒店,上午去了下代表处,下午有了点时间,在附近走了走。比较有意思的是,路牌多半是用很漂亮的斜体字,象景区常见的那种指示牌似的,和酒店见到的后现代绘画,餐馆墙上的丘比特雕塑一起,让人感觉这的确是个艺术的城市。
布洛涅-比扬古的市政府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是一栋看上去至少有一百年之久的大房子,很奇怪的是,政府名字前面居然是“HOTEL DE”,搞得我一个同事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酒店,而一个本地的同事告诉我,在法语里HOTEL有时代表酒店,有时仅代表一个建筑。
市政府对面的邮局看上去更老,而且和国内一样的门庭冷落。不过这一带的房子,又几个不是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历史呢。但路边的法国梧桐却都不大,也许是以前修地铁或别的什么后新种的。虽然法国梧桐不大,却很高,似乎国内是刻意剪去上面的树支让树铺得很开,这里则是剪去旁枝,让它长得很高。
因为建筑物里不能抽烟,所以不时能见到休息时间跑到楼外抽烟,或在走路时手里夹着根烟的人。根据目测统计,女性抽烟的数量,至少是男性的两倍,而且多半是男女同行,只有女性在抽烟。大约是因为这里女权主义更好的缘故罢。
还有一件很特别的事,就是巴黎夏天的日照时间不是一般的长。晚上九点半钟还能见到太阳,而早上四五点钟,已经是晨曦初见了。和同事说,这里真可以“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吧。难怪夏天来巴黎旅游或旅行的很多,天气不冷不热是一个原因,日照时间长也是一个原因吧。别的地方,上午两三个小时,下午三四个小时,然后天就黑了,如果跟团的话就更糟了,还得花三五个小时在车上,一两个小时在购物点,剩下的时间只够带一堆照片回去。而在这里,早上九点钟出门,晚上十点回来,天还大亮,可以尽意儿看尽意儿走。
不过昨天我到底没有“日没而息”,本打算等到天断黑,同时写片游记,可头脑昏昏然,算算时差,国内都是凌晨四点钟,到十点钟终于忍不住睡下。
今天周末,不用去工作,又所幸酒店出门不到百米就有九号地铁线入口,正好去看下塞纳河的风光吧。
后一篇:巴黎行记(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