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到国家:汉人的前世今生(五)
(2010-11-13 23:26:07)
标签:
元稹中国汉人五胡北魏孝文帝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汉人”这个词第一次被频繁提起是五胡时期。
因为晋室已然南渡,北方的那些保存着华夏习俗的,便被胡人称为“汉人”。“汉人”有时是褒称,有时是贬称。
因为游牧民族毕竟与农耕民族有太大的差距,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过着迁徙无定的生活,他们时时面临着狼群的危险,以至于他们在河边喝水时,也不会弯着腰,而是蹲下来,以防止来自于后方的攻击。
这就造成了其价值观与农耕民族大异,甚至相反。在农耕民族看来,游牧民族无异于“人面兽心”,不以抢劫为耻,且以为荣,不心慕教化,不崇尚劳动。在游牧民族看来,那些定居民族拥有最温和的天气,最美丽的风景,最诱人的食物,最柔软的衣服,还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们却象羊一样怕死。他们觉得,最好的东西,应该属于最勇敢的战士。
在五胡中,颇有一些很早便迁入中原的,这些人心慕汉化,饱读经史,这些人,成了五胡时代的一抹亮点。而东北的慕容鲜卑,竟成了中原丧乱时,士民争相归附的地方。
“汉人”作为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统认同的态度,也在这段时期得以昭彰。有许多在血统上是胡人的,却以汉人自居,听别人说汉人不好的,颇为生气。也有许多在血统上是汉人的,以胡人自居,听别人骂胡人的,以为是在骂自己。
这一点,也为北方民族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下开唐朝之“混合华夷”。
等到尘埃落定,哪些是以前的汉,哪些是以前的胡,就不大分辨得清了。只知道,他们在作诗,在骑马,在大唐的田园边塞,留下他们的名字。比如元稹,其祖先是拓钹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时改为“元”,但是如果你去问元稹,他是胡人还是汉人,他肯定非常骄傲的告诉你,当然是汉人。
陈桓在《通鉴胡注表微.夷夏篇》中评论道:“国与种之别,此条甚为明显。经若干年,语言文字,姓氏衣服,乃至血统,与中国混而无别,则同为中国人矣,中国民族老而不枯者此也”。
汉文化之生命力即在此,汉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又有谁计较汉文化里,有多少楚的成份,又有谁计较唐的文化里,有多少高昌的东西,有多少龟兹的东西,有多少天竺的东西。以为保存文明,只是原封不动,半点不改,此文化守财奴也。
因为晋室已然南渡,北方的那些保存着华夏习俗的,便被胡人称为“汉人”。“汉人”有时是褒称,有时是贬称。
因为游牧民族毕竟与农耕民族有太大的差距,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过着迁徙无定的生活,他们时时面临着狼群的危险,以至于他们在河边喝水时,也不会弯着腰,而是蹲下来,以防止来自于后方的攻击。
这就造成了其价值观与农耕民族大异,甚至相反。在农耕民族看来,游牧民族无异于“人面兽心”,不以抢劫为耻,且以为荣,不心慕教化,不崇尚劳动。在游牧民族看来,那些定居民族拥有最温和的天气,最美丽的风景,最诱人的食物,最柔软的衣服,还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们却象羊一样怕死。他们觉得,最好的东西,应该属于最勇敢的战士。
在五胡中,颇有一些很早便迁入中原的,这些人心慕汉化,饱读经史,这些人,成了五胡时代的一抹亮点。而东北的慕容鲜卑,竟成了中原丧乱时,士民争相归附的地方。
“汉人”作为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统认同的态度,也在这段时期得以昭彰。有许多在血统上是胡人的,却以汉人自居,听别人说汉人不好的,颇为生气。也有许多在血统上是汉人的,以胡人自居,听别人骂胡人的,以为是在骂自己。
这一点,也为北方民族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下开唐朝之“混合华夷”。
等到尘埃落定,哪些是以前的汉,哪些是以前的胡,就不大分辨得清了。只知道,他们在作诗,在骑马,在大唐的田园边塞,留下他们的名字。比如元稹,其祖先是拓钹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时改为“元”,但是如果你去问元稹,他是胡人还是汉人,他肯定非常骄傲的告诉你,当然是汉人。
陈桓在《通鉴胡注表微.夷夏篇》中评论道:“国与种之别,此条甚为明显。经若干年,语言文字,姓氏衣服,乃至血统,与中国混而无别,则同为中国人矣,中国民族老而不枯者此也”。
汉文化之生命力即在此,汉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又有谁计较汉文化里,有多少楚的成份,又有谁计较唐的文化里,有多少高昌的东西,有多少龟兹的东西,有多少天竺的东西。以为保存文明,只是原封不动,半点不改,此文化守财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