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太极拳搏击
双方在激烈地对抗中,在保护自己的基础上,利用太极拳的理论及技击功能,充分调动人的体能和潜能,去攻打对方,并战而胜之的方法。这种搏击术称之为太极拳搏击。陈宝健身网络指导中心
http://s12/middle/6d84ed4dnc79bf1f7657b&690
二、太极拳搏击中的“三合”
太极拳搏击在演练和实战中要求“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1、“心与意合”
在搏击时,本心要静,思想要集中。以精神为主宰,把实战意识放在首位。人的意识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靠精神力量的作用,人们能克服很多困难,产生非凡的能量,干出超乎寻常的事情。太极拳搏击,就是利用意念活动,来调动人的潜在能力。实战搏击时,面前有人似无人,不论拳打、脚踢、膝攻,必须心领先,意透敌背。做到“人未动,意先动;步过人,身到位”。得机得势,出拳、出腿,利用我方最强之处,攻敌最弱之处。以小力胜大力,以合力胜散力,“四两拨千斤”,在技击中发挥无穷的威力。
2、“气与力合”
太极拳中的“呼吸”,是指搏击中人技体气势的“蓄发、开合、收放”。
太极拳的“呼吸”,与人的自然呼吸大不相同。它基于人的自然呼吸,又高于人的自然呼吸,人的自然呼吸受肺活量的限制,在吸气时不能呼气,呼气时不能吸气。太极拳的“呼吸”,是根据动作需要变化的,受人思想意识控制的被动运动。太极拳的“呼”,即周身气势放大,为周身之劲的发放所聚发的“发劲过程”,“吸”,即为周身气势的收小,为周身之劲的储存聚蓄的“蓄劲过程”。所谓“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合即是收,开即是放。
实战中,有了太极拳的“呼吸、开合”,肢体就能在不动大形的情况下,力量迸发,反复出击,攻打对方
3、“筋与骨合”
训练时,我们既要求脊柱和骨关切(如胯、膝、肩)节节松开,又要求虚实对准,处处合住,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要求下,转换内劲,由筋带动配合骨的活动。这样实战时才能做到全身节节贯串,身整而灵活,处处得机得势。陈宝健身网络指导中心
三、太极拳搏击实战时,筋、骨、肉在击打动作中的性能及作用
1、筋的柔韧性
筋的柔韧性是指我们在太极拳搏击击打动作中,筋的伸展能力及弹性。它可以决定肌肉和关节韧带的伸展长度。
太极拳搏击中的对拉性和伸展性技术,可有意识地放松对抗肌,使之缓慢拉长,通过太极拳进行筋的慢张力拉长练习,可以使肌肉和关节韧带拉长到承受极限,提高肌肉的张驰和协调能力。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在竞技中避免损伤和疼痛。
2、骨的衔接与转换
人体二百零六块骨头都靠骨关节来连接,承担重量和进行活动,太极拳要求在搏击动作中,用意识来放松关节、拉长韧带,增强其弹性和灵活性,使动作达到“节节贯串”。在贯串的同时,须注意骨节要对准(不准则无力)。用骨节对准的方法,使脊柱关节锻炼得更为灵活稳固。并使骨与骨之间能够更好地分配重量,从而增强力量的耐久性。使我们在太极拳搏击实战中,身法不用大幅度的动作,就可以移形换位、立地生风,迅猛的出拳、出腿打击对手。
3、肌肉群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太极拳搏击中,全身肌肉群在意识指挥下能精确的、严密的、有组织、有规律的统一行动,具有协调性。我们在做击打动作时,各部位肌肉群有的紧张(收缩),有的放松(张驰)。有的做等胀收缩(动力性工作),有的做等长收缩(静力性工作),肌群具有高度的灵敏性。陈宝健身网络指导中心
实战时,这种协调性和灵敏性在太极拳搏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肌群,在不同的动作阶段中,用力的先后顺序要协调。
例如:右直拳第一阶段,后脚蹬地时,主要是膝关节伸肌、小腿三头肌和足肌肌群用力,前腿着地制动。随着躯干以纵轴向左前方扭转时,主要是靠腰腹肌和伸胯肌来完成。伸臂时,三角肌、三头肌最后用力,这样的先后用力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动作就不协调。
(2)协同肌与对抗肌的用力配合要灵敏与协调
在搏击动作的每一个阶段中,除了某组肌群主动积极外,还有一些辅助肌群协助收缩,这种主从配合要协调。当伸肌收缩时,基本对应的屈肌及对抗肌就应退让,或者放松,予以协调灵敏地配合,使动作轻松自然,富有节奏。反之,如果没有这种配合,就必然会使动作迟钝和僵硬,影响肌肉收缩效果。
(3)不同肌群的不同用力方式要协调
搏击时,在各个动作阶段中,大多数肌群都是克制性工作,但也有的肌群(例如出拳发力时,身体重心周围的肌群),在极短的瞬间,却主要做固定自身躯干的静力性工作。在这种不同的阶段中,不同肌群的不同用力方式应协调配合。如右腿出摆腿或边腿时,左侧必须固定起支撑作用。否则,转体就会过度,以致于自身躯干不稳,出腿无力,甚至自身倒地。
由于太极拳搏击中,肌群在意识的指导下协调移位,可使自身平衡不致于受到各关节拉力所产生分力的破坏。并在节节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这在太极拳中称“对称协调”或叫“气势团聚”。力学上说: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处处求得合力点,就能避免“气势散漫”,达到对称协调的要求。使所有攻防动作转换迅速、及时不露形,减少能量消耗,随时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有效地进攻和防守。
四、太极拳搏击中力学原理的运用
任何武术最终都归结为发力于对手,战而胜之。太极拳作为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先进的优秀拳种,其发力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机械力学、流体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使人赞叹。
1、机械力学原理的运用
在太极拳搏击中,许多姿势和动作都是跟力学原理相吻合的。如击打时,我们的冲刺步就是利用了杠杆原理;摆拳就是利用轮轴的原理;而侧身则是利用了斜面的原理。太极拳搏击中处处体现了力学中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在一个动作中,也可以同时运用以上力学原理。
我们出拳、出腿打击对方时,如能使力的作用线通过对方的重心,就能够很容易地把对方击退、击倒。在对方出拳、出腿打击我方时,我应尽量破坏他的着力点(力的作用点),使力的作用线达不到我重心,反被我利用彼之力来转换,反击对方,将其击倒。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太极拳搏击中,找到一个切入点(着力点),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是完全可信和可以实现的。
2、流体力学原理的运用
气血在人体的功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体是被气血充盈的,它存在于人体之内流动。假如人的气血不足或流动不畅,则可影响生命的质量。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就是指通过长期练拳可达到气血充足和流畅,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陈宝健身网络指导中心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因盛它的容器而成形。当我们给容器施加压力时,液体就会在其中加速流动,并在压力最小的地立产生冲力。例如:一支注射器,我们给里面抽满水,用力推动针管,这时针管中的水受到推力,就会射的很远。又例如:一个球胆,我们给它装满水,让球胆嘴身下,水会顺着球胆嘴慢慢地往下流。但是,如果我们给球胆急速加力,球胆受到挤压,那么从球胆嘴喷射出来的水就会产生一股很强的力量。
气血在人体中,就和液体在容器中相同。在太极拳搏击中,我们利用流体力学的特性,用意识和体能来控制气血的流动,就能练得:“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的内家功夫。
流体力学在太极拳搏击中怎么运用呢?下面举例说明:
例1:在击打中,我们出右拳时,根据太极拳阴阳虚实的关系,肯定左拳抽回,并向身体贴近,就像猛然关门一样,给体内一些挤压力,加上腿的蹬伸和制动,这样就使身体的躯干部分,像球胆那样受到挤压,而所出右拳的右臂,就像球胆嘴往出喷射水一样,将气血送至右拳,增加打击对手的力量。
例2:当对方打击我时,由于我重心和气血的转换,使对方击我不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挨上打不上”。例3:我们发右前冲拳击打对手时,后腿向前蹬伸,前腿制动,这就相当于针管推水,将气血从后腰过背脊至右臂达右拳出奇制胜。陈宝健身网络指导中心
将流体力学的特性,运用于太极拳搏击实战中,加上我们控制气血流动的能力,在竞技时,就能快速有效地击倒对方。
五、太极拳“阴、阳、虚、实”理论,在搏击中的应用。
“阴、阳”即“虚、实”。实即是阴,阳便是虚,虚便是阳。在搏击应用过程中,首先是自身的变化。如在击打动作发动前,我面向对手的前手、前腿为阳面是虚;而后手、后腿重心所在为阴,即实。搏击时,要使对方只能击打我之虚,而得不到我之实所在。如自身进攻时,可利用后腿重心所在,用力蹬地前伸,前腿由虚变实,支撑制动。同时,后胯向前扭转,把后腿蹬地所获得的反作用力,由腿传至腰。再加上腰胯的扭转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通过肩部,传至后手拳击打对方。
其次,是搏击双方的虚实变化:如对手攻击我左侧时,我可借来势之力,以左侧虚面为轴旋转,把力落到右侧。同时右腿蹬地,并将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传至后腰,通过背脊至右膀,出拳打击对方。再就是用腿击打时,和用拳一样:出右腿时,先将生心移至左腿,并用左腿蹬地的反作用力传至腰部到胯、过膝,用脚踢击对方。而对方踢我左腿时,我左腿重心下沉,并旋转蹬地
前面所介绍的太极拳搏击之术,取自‘扈广平’
多年研练太极拳的内功体验。文中所总结的太极拳演练与实战中的一些练法、技法和心法,借鉴了太极拳各流派中,有造诣的拳师之经验及现代拳击、中国散手、中国式摔跤中的独特技法。因篇幅有限,只能粗浅的介绍太极拳搏击这一理论和实战经验。不到之处,恭请批评指正。
陈宝健身网络指导平台登录!
陈宝Nevin私人体能康复训练中心!
更多健身资讯猛击:陈宝Nevin博客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