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iddle/6d8482a8gacf57095a1da&690
心慌,胸口憋闷,心脏剧跳好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似的……这样的症状不由得让人想到心脏病。但是陕西省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张天布却为我们指出,这只是“心病”———急性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到底什么是急性焦虑障碍,它有什么
预防方法?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
“心病”?还是心脏病?
——急性焦虑障碍症剖析
本刊记者
洪丽丹
总有人将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也总有人以为心理疾病不会真正影响到自己的健康。但其实,有时候,心理疾病可直接与心脏病划等号———紧张、焦虑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心脏,让患者以为自己突然心脏病发作。
急性焦虑症状与心绞痛发作相似
上午的工作会议让某高管感到心情有些不快。会议一结束,他就回到办公室里,想一个人安静一会。
一阵忐忑不安的感觉慢慢涌上心头,他觉得心情有些紧张、烦躁,想喝点药压一压,但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突然间觉得有些心慌,胸口憋闷,仿佛办公室里的空气都变得稀薄了。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还是觉得不畅快,忐忑不安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一阵恐惧的感觉袭来,他想自己心脏病又发作了,恐怕这次活不过去了,头上顿时一层汗水,身体在微微发抖。
他立即拨电话叫助手小艾过来,干练的小艾一看这情况,马上扶王军躺到沙发上,迅速从抽屉里取来救心丸药,塞到王军口里。
张天布:王军这些行为就是急性焦虑发作时的典型表现。
急性焦虑障碍患者有时在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气短,头晕或轻度头痛,晕厥,震颤或颤动,不真实感,口干,难以集中思想或讲话视物模糊;胸闷、胸痛、胸部压紧或疼痛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心悸,心脏剧跳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手麻、足麻、出汗,潮热或寒战,迫切想逃脱,恶心,肌肉紧张,怕死去,失去控制或发疯。
心理疾病切勿乱投医
王军紧紧抓着小艾胳膊的手在发抖,就好像抓住了悬崖边上的一棵树枝。小艾一边安慰着他,一边打电话叫司机备车送王军去医院,并嘱咐把车停在地下车场的电梯口,免得让许多人看见副总经理的病相。看着王军痛苦的样子,小艾不忍心但又不得不问他:“王总我们到哪家医院去呀?”
王军的电话里存有一大串医生的号码,有心脏科、呼吸科、神经科、中医科、急诊科等等全市各大医院的专家。这3个月以来王军看过的医生已超过十位了。现在小艾真不知道应该送自己这位王总去哪位大夫那里。
听到小艾的询问,王军脑海里像电影般的把这些大夫的形象过了一遍,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和蔼的笑容和一双安详的眼神上———陈主任,急诊内科专家,他觉得到那里才感到最安心。小艾立即拨通了陈主任的电话,陈主任一听说:“送过来吧,我这边马上准备”,显然他对王军的情况非常熟悉。
张天布:王军3个月以来看了十位医生,是因为很多人都把一些问题往心脏病或者躯体疾病方面考虑,所有的检查都是围绕着排查躯体疾病的目的进行的。但是焦虑症本身是没有躯体检查的阳性发现,所以很多人就也以为是问题没找到,还在继续努力寻找。很多病人会病急乱投医,到各个专科转着圈地找医生,但始终还是没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如果病人经过了系统检查确实没有心脏病的指标,就可以考虑到心理科就诊了。
在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内心的冲突,这便造成了焦虑。焦虑在硬汉式的人身上,一般多以情绪暴躁、发火、吵架等失身份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那些压抑在内心的愤恨、不安和担心就以身体发作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才能给这些坚强的硬汉式的人一个被关照、被减压的机会,使得他们有了一个照料自己的理由。不然他们就经常会因为工作的需要和对他人的责任而忽视自己。
心理上的冲突人人都会遇到,但是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所用的处理和看待的方式不同,因此解决心理问题就要和一个人的性格联系起来去考虑。
心病还需“心医”治
送王军的车一到急诊科门前,就看到陈主任的身影,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医护人员给王军吸氧、输液、做心电图。
看到急诊科陈主任沉着的神情和安详的表情,王军的心情就安定了一大截,等到心电图做出来一看,果然如陈主任所说的没有大的问题,正常心电图,只是窦性心率稍微快一点。王军刚才的紧张感慢慢地消失了,随后身上一阵疲劳袭来,便昏然睡着了。
陈主任巡视过其他患者之后来到王军的床前,笑呵呵地问道:“小王这个月是第七次来我们这里了吧。”
王军有些不好意思地点头回答:“是呀,您都记住了。其实还有几次发作,我没到您这里来,真不好意思。陈主任,您说我这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陈主任认真地说:“你呀,心脏没有什么大问题。我上次给你推荐的心理科医生你见到了吗?你这问题是急性焦虑症,最好还是看看心理医生。”
王军担忧着自己的状态,却又不好意思对陈主任说自己对看心理医生有些顾虑,就说:“我给大夫打电话了,但没打通,加上最近工作还挺忙,我就没有去。”
陈主任大概猜到了王军的顾虑,说“这样吧,我明天替你约一下,约好通知你,你按时去怎么样?”
王总:“那太感谢了,就请您替我约一下。”
张天布:患者去心理科或者精神科就诊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病耻感”,说白了就是觉得看心理科丢人,被人知道会以为自己是精神有毛病。其实焦虑、抑郁障碍在我们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80%的人都有过这些体会,因为它就像心理上的“感冒”一样普遍。身体上得了感冒,很多人选择扛过去,心理上也一样,但是不能强制自己必须扛着走。如果问题到了影响一个人的正常功能的程度,那就需要专业的帮助了,否则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以前我以为只有中国人会有“病耻感”,不好意思到心理科就诊,其实这在外国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有一年我在德国访问的时候,看到心理科的主任也在给一个从很远地方来的患者讲一些非常基础的心理疾病的知识。我就问他,你一个大主任为什么还给病人做这么初级的讲解。他说,其实很多患者来就诊是有顾虑的,他们宁肯在其他的专科不断地徘徊。这位患者二十年来一直在诊治他的躯体症状,但却总是治不好,是在内科医生的推荐下才下决心来这里就诊的,他不愿意选择当地的医生,所以跑到几百公里外来看心理科。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双管其下
王军和心理科张大夫是单独会见的。房间里没有其他人,这让王军觉得自己说话很自在。见到张大夫时,王军首先的印象是他比较和气,说话不快不慢,言语不多,但是在听人讲话时总是很耐心、安静,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关注地看着你,似乎要洞穿你内心那难解的迷雾。
在张大夫那充满沉思的神情感染之下,王军也不由地慢慢变得安静了下来。
张医生一边听王军陈述自己症状和发作表现,一边把他以前所有的治疗资料都仔细查阅了一遍,并不时地提一些问题。说话间让王军不知不觉地想到了自己在最近的一些心烦事,大夫也没有多解释什么,然后又问到了王军的爱好、脾气和工作、生活的一些情况。最让王军感到有趣的是张大夫跟他聊起了一些小时候的事情。时间不知不觉间过去了一个小时,当两个人都站起来时,王军觉得自己身上一阵轻松,仿佛什么东西被卸了下去,但又说不清是放下了什么。
张大夫问王军,你愿意继续跟我谈谈吗?王军高兴地说:“跟你说话我感到心情很好,虽然我还不知道这样说下去对我的病情会有什么治疗作用,但我愿意跟您多谈几次。或许今后你能让我明白一点什么。”
张大夫说:“那好吧,我们约一下,每周见面两次,每次一小时,你看如何?”然后张大夫又给王军开了些药并嘱咐他如何服用。
接下来的每一周仍有一次发作,但这个频率低了许多,也比以前发作时的情况似乎轻了许多。心急时,王军想给张大夫打个电话,但又克制住了自己,心想我坚持一下,明天就能见到他了,这样一想反而不觉得问题有多么可怕了。一个月后,王军自己不再惊恐发作了。
张天布:治疗心理疾病时,医生都会与患者朋友式的聊天,这只是建立治疗关系的一个初步情景,它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对问题相关事情的了解,还有对个人性格特点及成长经历的了解。通过对病人情况的全面了解后才能“对症下药”,这也是我们心理治疗的基础。
往往有很多人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是心理上的问题,那么在治疗的时候也不必用药。但我们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现象不是从空气中飘到一个人的身上来的,它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大脑的功能表现,当然有生理活动的基础的。
从治疗上看用一点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症状的痛苦,使人能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下进行心理治疗。当然这样的治疗从长期看是以心理治疗为主的。
刊于2011年2月第13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