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兵:当选院士是我的人生新起点
(2010-11-02 12:42:35)
标签:
付小兵创伤愈合名医专访杂谈 |
分类: 封面人物 |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不久前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付小兵教授,正身着白大褂在实验室与学生讨论问题。被学生问及当选院士有何感想时,付小兵略微沉思了一下说:“生活和科研像爬山,每一步都要踏实。”
有人爬到了6000米,有人爬到了8000米,但目标都是一样,就是坚持爬到最高峰。其中有许许多多的转折点和新起点——
付小兵:当选院士是我的人生新起点
《名医》杂志驻京记者海京 通讯员 张献怀
到战场去寻找科研课题
严重创(战、烧)伤的救治一直是军事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1983年付小兵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在刘荫秋教授、王正国院士指导下,专门从事创(战、烧)伤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
为了掌握第一手战伤救治资料,1987~1989年,他先后4次奔赴云南、广西边防前线进行战伤实地考察。通过动物实验、参与战伤救治以及对2 000余例战伤资料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总结出了高速枪弹伤伤道周围不同区域组织活力的变化规律,从组织活力变化本身为战创伤早期清创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创面坏死组织范围判定的基础理论研究中,他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对受创组织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正常组织与失活组织对光的反射在某特定波长段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组织活力的大小明显相关。根据这一发现,他和他的教授发明了一种用于创伤与外科领域的滤色清创眼镜,使外科医生即便在野战条件下,也能快速而准确地判定出组织损伤范围,提高清创质量,大大缩短伤员康复时间。
搞科研就要敢为人先不断创新
付小兵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刻苦勤奋和勇于创新。
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国外许多学者发现创面外源性应用生长因子能促进创面迅速修复,但对其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研究。付小兵通过对实验动物和临床病例系统研究和动态观察,在国内外首次发现急性创伤导致组织内源性生长因子含量减少现象,揭示了生长因子促抑创伤修复的机制,为外源性应用生长因子促进创面修复以及为阐明骨髂肌受创后某些并发症如肌无力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对外用生长因子与促抑创面愈合的量效关系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以及适应证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上的突破,为国内生产出第一个用于创面修复的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做出了突出贡献。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实现成果转化并造福于患者,是付小兵开展科研的最终目标。在与企业合作成功生产出用于创面治疗的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的基础上,付小兵和他的团队进一步开展了针对急慢性创面的治疗研究,获得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病种最多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资料,为国内基因制药企业大规模开发类似新药提供了技术保证。该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和在第一届欧洲组织修复学会与创伤愈合学会联合会议上报告后,在与会同行中引起轰动。西班牙国家皇家外科研究学会聘他为第一位中国籍会员,并吸收他为欧洲组织修复学会会员。
针对严重创烧伤患者后期不能出汗的国际前沿性难题,付小兵率领的团队首先从细胞诱导分化领域开展了汗腺再生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细胞分化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进一步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转变成为汗腺样细胞,并于2007年开展了国际上首例利用人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通过细胞学、电生理学、动物实验、安全性评价、汗液成份分析、再生汗腺血管神经支配、17例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以及部分病例2年以上的随访等,证明采用所建立的方法不仅能够在人体切除瘢痕的创面再生出具有汗腺样结构的组织,而且还具有类似正常人分泌汗液的功能。该系列研究成果突破了国际上汗腺再生的难题,为解决严重创烧伤病人后期不能出汗的问题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用研究获得的成果指导临床救治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加使得如何加速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的修复与再生成为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领域另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
付小兵的课题选择了这个难题,并在国内率先开展生长因子调控创面愈合关系的研究。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对3万余名外科住院病人中580个典型溃疡创面进行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报告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流行病学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原位杂交与组化方法,在国内外最早提出组织修复细胞支架改变、修复细胞过度凋亡、生长因子与靶细胞受体间信号转导“失偶联”以及多种因子间网络调节“失控”,是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机制的重要学术观点。根据病因学发现并在大量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他们建立了针对人体表烧伤残余创面和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病机制新的生长因子治疗方法—“冲击”疗法。100余例用其他方法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创面(其中最长的已达10年),经采用“冲击”疗法进行治疗,全部得到了愈合。这一成果为未来战伤以及平时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救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他经常对学生说,“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原创性的发现,老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走是没有出路的。同时,科学研究的成果如果不应用于实践,造福于患者,也是没有出路的”。近10年来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的3项国家级成果最终都应用于临床,对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治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生医学风光无限
修复或替代因疾病、创伤及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丧失的组织和器官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近年来,人类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芯片、生物信息、神经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材料科学、体细胞克隆、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研究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修复重建外科的发展,走出了以牺牲健康组织为代价的“拆东墙补西墙”模式,步入既恢复组织的器官功能,又恢复组织器官结构的“再生医学”新时代。付小兵说:“再生医学是个古老的课题,但又是一个新近的课题,一直受到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基础科学的突破,再生医学也获得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再生医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
1993年,付小兵与几位在欧美留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参加“首届欧洲组织修复学会与美国创伤愈合学会联合学术会议”时,深感国内在这一领域与国外的差距,立志回国后要开拓这一创新的领域。1995年,经他们倡议并得到我国创伤学界黎鳌、盛志勇、程天民、王正国等前辈的大力支持,中华创伤学会组织修复学组正式成立,付小兵任首届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从此,我国现代创伤修复学研究开始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973”项目的资助下,国内有规律的从事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研究基地得以建立,以中青年特别是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为技术骨干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有的在国内外已崭露头角。
在2000年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创伤愈合大会上,付小兵当选为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执委和国际本领域重要杂志《国际创伤修复与再生杂志》编委,成为发展中国家从事创伤修复研究的科学家担任该项学术职务的第一人。
2004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创伤愈合大会上,中国科学家的参会人员已由最初的3、4人发展到近20人,并有多位专家担任分会主席或进行专题报告。付小兵除担任大会学术委员外还担任分会主席和青年科学家研究奖评委,并代表中国在会上陈述了申办第三届国际创伤大会的报告。之后,他作为中国组织修复学会的代表,先后参加了香港创伤愈合学会以及亚洲创伤愈合学会的组建,并成为创始会员。
付小兵作为我国创伤医学和组织修复与再生领域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重视营造和谐的氛围并积极为其他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他常说,从事科学研究就像爬山一样,每一步都必须踏踏实实,否则就会有掉下去的危险。在付小兵的管理理念中,他强调严格的管理制度与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他提出人才培养应当超前,在一个年轻人相对集中的团队中,他强调和谐、竞争与共同发展。他鼓励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严格规定凡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均由学生为第一署名。他领导的科室先后有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近年来他培养的博士后和博士生中,先后有8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并有毕业博士生和博士后被授予“北京市科技新星”、“首届全军学科拔尖人才”称号。
人物档案:
付小兵,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马德里大学博士。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所所长兼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外科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被聘为南开大学等国内6所著名大学教授,担任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执委,中华创伤学会候任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中青年科技之星,总后科技金星,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工程院光华青年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国际创伤愈合研究杰出成就奖,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