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新:鼻咽癌密码解读者

标签:
曾益新鼻咽癌肿瘤医院名医专访杂谈 |
分类: 封面人物 |
日前,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发表了一篇有关鼻咽癌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该文章揭示,中国科学家与新加坡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其他三个基因(TNFRSF19,MDSI-EVI1、CDKN2A/2B)是散发性鼻咽癌的易感基因,能显著影响鼻咽癌的发病风险。这项发现为研制能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的基因芯片打下了基础。其中,中方带头人就是著名的鼻咽癌专家、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曾益新:鼻咽癌密码解读者
http://s1/middle/6d8482a8g940a71fc1cc0&690
在学术研究上,他对鼻咽癌也被称为“广东癌”——这一世界上唯一被冠以地名的恶性肿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
在医院管理上,他牵头制订了唯一一份来自医疗界的医改方案,表达了医生的声音,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受到国家医改领导小组的好评。
在学术荣誉上,他于2005年以43岁的“年轻”年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当年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
以上种种荣誉光环覆盖下的曾益新,无疑给人一份神秘感。然而,见面之后,他那儒雅的气质、郑重的表情、深邃的目光,让人觉得面前的不是成功解读了鼻咽癌密码的医疗“干将”,而是一位对大自然和社会学问题充满好奇心的思索者。
在与曾益新的对话中,我们更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从一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著名学者和医院管理者的心路历程。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身,是取得成功的最大动力。”
目标——破译出鼻咽癌发病密码
日前,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发表了一篇有关鼻咽癌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该文章揭示,中国科学家与新加坡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其他三个基因(TNFRSF19,MDSI-EVI1 、CDKN2A/2B)是鼻咽癌的易感基因,能显著影响鼻咽癌的发病风险。
作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项目带头人就是曾益新,一位不断发现、破译鼻咽癌密码的医疗“干将”。谈起该研究成果的意义,曾益新激动地表示:“找到癌症易感基因,也就为我们计划在十二五计划期间研制能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的基因芯片打下了基础。”如今,对癌症的研究都集中在早防早治领域。“只要有了基因芯片,人们一辈子只需检测一次,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为鼻咽癌患病的高危人群,实现针对性定期筛查。对芯片的准确率,我们希望能达到80%以上。这对提高华南等鼻咽癌高发区域的早诊率非常有用。”
这项研究成果,除了打开鼻咽癌基因密码的大门,引领研究者向破译鼻咽癌密码更进一步之外,还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向——“此次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这些鼻咽癌易感基因同时也是白血病发病相关基因,所以它们之间可能有相类似的发病机制。”曾益新解释道。
此外,这一发现还部分应证了研究者提出的假说:古代“百越”妇女(两广、湖南居多)携带发病基因,经由婚配传到广东、东非、阿拉伯等地,造成鼻咽癌的局部扩散和高发。
对于鼻咽癌,人们尤其是广东地区的人对其一点都不陌生,因为鼻咽癌也被称为“广东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地区命名的恶性肿瘤。全球有80%的鼻咽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主要覆盖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其中,广东拥有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而广府民系的鼻咽癌发病率远高于其他两系。疾病高发区覆盖广东省的肇庆、佛山、广州地区和广西省东部的梧州地区,又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最为突出。此外,在海外如港澳、北非、阿拉斯加,加上东南亚各国都有分布,受影响人数达4亿之众,每年新发病例1.5万人以上。
谈起鼻咽癌的最新研究成果,曾益新就打开了话匣子:“大家知道,鼻咽癌高发于我国南方,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就是要为阐明鼻咽癌的发病机制做出贡献。”其实,早在数年前,曾益新就将研究的目光瞄准了鼻咽癌的基因领域。
2002年,曾益新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在鼻咽癌的高发家系中寻找突破口,通过鼻咽癌患者的血样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遗传连锁分析和精确定位,将鼻咽癌易感基因锁定在人类4号染色体短臂4p15.1-q12区域上。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上,被评为当年“中国医药卫生十大科技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6年1月,在美国出版的肿瘤领域权威刊物Cancer Research(癌症研究)上,曾益新又发表了新发现,在鼻咽癌的高发家系中,绝大多数患者都携带一个变异位点——LOC344967。这一发现,是在曾益新对定位区域的全部基因进行重新测序,筛选与鼻咽癌密切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后确定的。
此次,散发性鼻咽癌易感基因的发现,更加确定了鼻咽癌的发病具有很强的遗传背景,并在EB病毒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我们的工作取得了重要进步,这使我们很高兴;但要真正阐明其遗传易感机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目标是——破译出鼻咽癌的发病密码,并据此研发出基因芯片,从而有效提高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率,提高其治疗效果。”
在曾益新看来,研究越深入,产生的链式问题就越多,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多。他的想法印证了古希腊哲学家的经典比喻,用圆圈的面积来比喻人所掌握知识的数量:知识多用大圆表示,知识少用小圆表示,圆圈外无穷尽的空间则是未知的世界。圆的面积越大,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圆圈的周长)就越大。
“所以,知识越丰富的人,就越觉得自己无知。”
作风——留学经历磨砺意志
跟随曾益新进行研究的同事、学生,对其评价最多的就是认真细致的态度以及刻苦投入的精神。而这一可贵的作风,得益于曾益新曾经的留学生涯。
1990年,曾益新在获得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了出国深造。“因为那时候当住院医生,常常看到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人痛苦地离去,我感到很难受。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后,回国为病人更好地服务,就是我的一个理想。”
其中,在日本的一段留学经历,为曾益新养成刻苦的工作作风打下基础。1992~1997年,曾益新先后在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学习。“科学研究就是一场寂寞而艰苦的长跑。”在日本东京留学期间,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曾益新印象深刻。每到星期三,研究所的实验楼走廊上便会贴出一个告示:“请全体研究人员晚上7时必须下班。”曾益新很纳闷,为什么下班时间还要如此明确地贴出来呢?后来他才明白,这是因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都是典型的工作狂,一投入到科研中,往往就忘记了时间,所以研究所不得不作出规定,星期三下午全体人员准时下班。
正是这段难忘的留学经历丰富了曾益新的视野,养成了他踏实的工作作风——在日本学会了什么是勤奋和认真,在美国则感受到了真正的自主和创新。
1997年,应母校的感召,曾益新毅然回国。其时,中国的科研环境刚刚改善,一切都还在起步阶段。当时,他在日本的导师曾发邮件给他,认为他的回国“是一种浪费”。然而,曾益新却坦然面对: “回国虽然不是爱国的唯一方式,但当时确实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觉得回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出国学习、提高自己、回国更好地工作。”
刚刚回国的曾益新,就被任命为肿瘤研究所所长。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全所同事一起整理实验室。
“那时我们的实验楼就是现在的护士临时宿舍,像小作坊一样,非常破旧,其中有很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过期试剂,到处都是瓶瓶罐罐。我就组织大家把没有用的、过期的废品清理出来。”面对与美国根本无法相比的工作环境,曾益新选择的是放平心态,融入进去,和大家一起做实事。“安定下来,融入进去,发挥优势”——这是曾益新总结的留学人员归国三部曲。在顺利地安定下来、融入进去之后,他开始正视国内存在的问题,试图将自己在国外看到学到的先进科学知识和好的管理方法移植到国内的土壤中,“负责人制”由此而生。
“我刚到肿瘤研究所时,尽管国家的科研体制已经开始提倡引入竞争机制,由行政拨款改为基金制,但研究所的科室体制还没有变,计划经济的味道很浓。实验室资源还是按照科室分配,比如免疫室、生化室,里面的空间、资产和人员都是固定的,无论有没有研究课题,占有的资源和人员收入都是一样多,这样就造成了科研任务与资源、人才的不匹配。有课题的科室抱怨硬件不够,收入不多;没有课题的科室,资源却使用不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影响,缺乏活力。”
虽然刚开始时,有些人对新措施不理解,但是经过曾益新的推广实施,大家越来越多地看到新措施的好处,从而接受并实行。
有了软件和硬件的保障,曾益新对鼻咽癌的研究,也步入正轨,发展越来越快。
管理——办有内涵的医院
35岁,曾益新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院长。从普通医生到医院管理者的转变,让他感觉到肩上的担子一下重了起来——医院怎么定位,如何发展?如何处理好医疗和教学科研的矛盾?如何发挥老教授的作用又能调动年轻医生们的积极性?如何兼顾发展和职工福利?
医院有不同层级,一二级医院主要应该解决基本医疗和常见病的诊疗,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国家级教学研究型医院,重点应该在疑难疾病的诊治、诊疗规范的制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而对于肿瘤医院的定位,曾益新认为:要办有内涵的医院!
什么是医院的内涵?曾益新认为,这涉及医院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层面和环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问起医院发展的“秘诀”时,曾益新指出:“现代化管理的一个标志就是改人治为制度化管理。医院,首先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才能保障医院的管理到位。所以,我们正在大力推动以定编定岗、全成本核算和量化绩效考核为主体的”管理工程“建设”。
内涵建设更重要的是文化建设,作为医院要以病人为中心,作为管理则要以医务人员为中心。曾益新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管理层能够关心招呼好医生护士,他们就会照顾好病人”。曾益新曾经起草过一封给医护人员的信,现在每个病区都有张贴,是针对收受红包回扣问题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读了真的令人感动,也体会到“以人为本”的真正涵义。
除了关心在职的年轻人,对老同志的关心也是曾益新备受称赞的重要原因。现在每个季度为离退休人员集体过一次生日已成为肿瘤医院的常规。在肿瘤医院一楼的门诊大厅,醒目的挂着众多肖像,这些都是对医院有着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这一温暖的姿态,是在提醒所有的医务人员,医院的发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的,年轻人必须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经过曾益新的锐意发展,肿瘤医院在短短数年间,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的带领下,这所南方的肿瘤专科医院已发展成为我国最著名的肿瘤医院之一。2002年,医院完成高23层、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的医疗科研大楼建设,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启用了全自动制供氧系统,并建成我国第一条轨道式医用物流传输系统,让肿瘤医院彻底告别了过去的面貌。还有一些“软”数据和资料可以佐证这种发展:医疗床位从517张增加到1 051张,每年住院病人数量从8 000多增加到3.2万多人次,在收费标准没有提升的前提下,业务收入也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业务收入是1997年的5倍。
积累了管理经验,曾益新还牵头制订了唯一一份来自医疗界的医改方案,表达了医生的声音,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新医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基层医疗机构(简称“双基”)的建立、完善能否实现。这份方案受到了国家医改领导小组的好评。
在求学生涯、研究领域甚至在管理层面,曾益新都从不言弃,勇于接受挑战。“人生就像一道上升的螺旋,唯有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身,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这就是曾益新不断前进的动力。
曾益新院长提醒广大读者:
防癌体检最好加检VCA/IgA、EA/IgA指标
曾益新提醒,鼻咽癌的发病高峰在46岁左右,防癌体检最好加检VCA/IgA、EA/IgA指标。这两项指标与鼻咽癌的发病关系密切,如果此两项指标滴度渐高且是广东籍人,家族里有人患鼻咽癌的,更要引起重视,定期检测。
由于鼻咽癌患者绝大部分都与EB病毒感染相关,90%以上患者会显示为EB病毒高抗体。所以,大家要特别留心。“EB病毒筛查试剂盒很多医院都可以进行,如果抗体呈阳性者应进一步做鼻咽纤维镜检查或磁共振,以排除鼻咽癌危险。”他表示,就算结论否定发现有鼻咽癌征兆,抗体阳性者也应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定期复查,其中部分人群或自动转阴。
人物档案:
曾益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肿瘤学家。
他的工作主要围绕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进行,在鼻咽癌的遗传易感性及抑癌基因的信号传导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为阐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同时,他在抗癌药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在国际肿瘤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得国际专利。尤其是对鼻咽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成就,是近年来我国在重大、复杂性疾病基因组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Nature Publishing Group”发布新闻称之为鼻咽癌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相关论文也发表在2002年8月的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Genetics和2006年1月的Cancer Research上,并被评为2002年中国医药卫生十大科技新闻和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其主持的“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亦获得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和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这些论文被SCI收录刊物引用3 000余次。1997年至今,曾益新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及973等9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支持。由于在科研、教学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他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