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与词作情感简析

(2010-10-29 20:46:35)
标签:

杂谈

苏轼生活在北宋(960——1127年)时期,北宋共经历了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九个皇帝,苏轼生活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的任期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的生活虽然艰苦,思想却旷达乐观,有不少的优秀作品传世。政治上的不幸造就一代文学巨匠,不断的挫折、难以忍受的逆境使他形成了儒释道互补、宠辱不惊、洒脱自如的心境。

 

仁宗时期(1023——106441

1036年苏轼出生于茂林修竹的娥眉山下的眉山镇,幼而好学,8岁时又拜天庆观大道士张易简为师,自然的野趣和道家的熏陶使苏轼从小养成了“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的个性

       1056年(仁宗嘉佑元年)苏轼20岁,三苏到达汴梁城,参加礼部的初试,已备参加次年皇帝亲自监督的殿试,

1057年(仁宗嘉佑二年)欧阳修知贡举,殿试中以优等取中,苏轼与苏辙同科及第。

 

英宗时期(1064——10685

    苏轼18岁时娶妻王弗,1065年妻子去世,留有一子。1066年父亲去世,1068年服阕,娶王弗的堂妹王杰为妻。

 

神宗时期(1068——108618

41069年王安石碑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1070年正式出任相。王安石在任期间

实行变法,由于用人(李定、邓绾、舒亶等)不当,及政治经验不足,很快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欧阳修退隐林泉,司马光到神宗驾崩期间全力完成历史巨著的写作。

1070年他(35岁)上万言书反对王安石变法, 遭受排挤,自请外调。同时他在任开封

府推官时出了一个乡试考题《论独断》:“晋武平吴以独断亡,齐小白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于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终于激怒了王安石,遭到罢黜。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的通判。

  

杭州(10716月——11月)

苏轼去杭州的路上,与子由共度中秋,到杭州后曾将兄弟二人论政的内容写到:“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任期内他买了一个12岁的丫鬟王朝云,这个女子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很重要。

    苏轼到杭州是在1071年,在任杭州太守时35岁,初出茅庐血气方刚,一时之挫并不妨碍杭州时期是他一生中的最快乐的时期。那里的山水,那里的人们

《饮湖上雨后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密州(107111月——107611月)

由杭州到密州时,心中思念子由,他写了一首词《调寄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星霜耿耿,云山锦,朝露团团,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此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悠游卒岁,且斗樽前。

在密州时(1076),心中思念子由,他写了一首词《调寄水调歌头》:阴晴圆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无奈心情。

 

徐州(10774——10793月)

   苏轼到达徐州后,兴修水利,深受人民的爱戴。他建造黄楼以示庆贺,并写了一篇文章,刻之于石。

 

湖州(10793月——6月)

10793月,调任湖州,他在谢恩表中谈论了时事。监官弹劾他以诗文讪谤新法,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诬陷的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神宗皇帝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判了苏东坡的罪。遂由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史称“乌台诗案”。

 

黄州(1079——10844月)

在东坡的笔记里记述了这样的一件事。官差要苏东坡启程时,为了安慰家中的人,他讲了一个故事,宋真宗时寻访一个大儒杨朴,杨朴不得不晋见皇上。皇上说,你临行时朋友可有赠送你诗。杨朴说,拙荆做了一首。

更休落魄贪酒杯,切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苏东坡在狱中关了四个月又二十天,由于许多重臣元老的救援,最终从轻发落,贬到黄州团练副使。出狱时,他又写了一首诗: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写毕掷笔大笑。其性情的放纵可见一斑。

 

1080年除夕到黄州,他在黄州北坡筑室躬耕,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的近五年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会通的人生观,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黄州时期是他的思想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赤壁怀古》(1082)、前后《赤壁赋》(1082元丰五年秋、冬)、《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1083元丰六年)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 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省:觉察、理解。 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苏东坡在黄州写了大量流芳百世的诗篇。这首词表现作者被流放到此的寂寞孤高的心情。词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如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与缥缈寂寞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恨的内容是作者被流放到此的寂寞孤高的心情,上片描写缺月、疏桐、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产生的,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像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寂寞孤独的心境。本词以鸿写人用一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胡仔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如何理解。

  写出了眼前的实景,但“月明”象征(比喻)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 象征(比喻)奸佞的小人。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词人含冤被贬的孤独、凄凉、愤懑之情。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洗东坡月色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全诗的铺垫,描绘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映衬作者恬静淡泊的心境。

 

1082《定风波》(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

心胸开阔、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为:①诗序交代“遇雨”“ 同行皆狼狈,余不觉”②上阕的“莫听”“ 何妨”“ ”“ 任平生”③ “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意思是人生旅途上的坎坎坷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总会过去的,不必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心境。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如雷,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082前后《赤壁赋》(1082元丰五年秋、冬)

 

1083《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1083年)十二月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083《洗儿诗》人皆洗儿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吾儿愚且驽,无灾无难到公卿。

 

登州(10856月—10月)五天后奉诏进京,任中书舍人(108512月—10867月)

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岂意残年踏朝市,有如匹马畏陵坡。

 

哲宗(1086年 ——1093年)

       1086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临朝,倾向旧党,他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制诰(10868月——10892月)。

1093年,太后逝世,哲宗亲政,新党得势。他以“讥斥先朝”被贬岭南惠州

1097年再贬海南儋州。保持自我,张扬个性,正道直行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诗中“苦雨终风也解晴”与其〈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共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比的表现手法(象征、双关、比喻)。“苦雨终风也解晴”写出了“苦雨终风”的坎坷之后,终于盼来了“解晴”的一天,暗示自己积年所受的政治迫害结束了,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意思是人生旅途上的坎坎坷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总会过去的,不必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心境。

       临终前作《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系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徽宗(1101——1126年)

   11001月—6月太后摄政,苏轼北返常州,728病重,杭州时的好友维琳方丈在他的耳旁说:“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说:“西天或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一切在于自然,正如孔子所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享年64岁。

 

其为人也,正如其《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言:“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其为文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也,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苏轼文集》卷66

 

理想渺茫  中心困惑: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喜爱自然  灵性飞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雨后初晴》

逆境生存  旷达乐天

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

贬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风趣幽默     《洗儿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和子由渑池怀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