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文阅读技巧——对作品中人称运用的理解

(2010-10-28 09:40:02)
标签:

杂谈

现代文阅读技巧——对作品中人称运用的理解

                         

关于对作品中人称运用的理解,一定要关注文本样式。不同的文本样式人称的作用区别很大。一般资料书上的答案设计很不到位(包括新课标课本),理解时一定要注意。

抒情散文

理解散文的有关常识

1散文的概念

  广义上的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一种文体。

  狭义上的散文,一般包括两种样式:向内,主要关注个人的人生感悟、人生体验的散文;向外,重在关注社会、民生的状况的散文。

 

2高考中的散文一般是指狭义上的散文:艺术散文和随笔

  1)主内的散文:以“我”为主体,“我”是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按照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一种“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文中重要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文中自然会有所关照、感应,并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简言之,作者就是在现实生活运动中构筑情感、精神的大厦,这类文章亦称艺术散文。

2)向外的散文,文学样式表现为杂文和随笔,这类文章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是一种表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文体。还有记叙性散文报告文学和史传文学。

3)杂文和随笔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

  不同点:取材上,杂文硬,多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浓。

                  随笔软,多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

          笔调上,杂文文笔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寸铁杀人”。

                  随笔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从容不迫,很具有绅士风度。

          语言上,杂文讽刺为主,读之使人解气;随笔惬意,推崇幽默。

4)大家风范:

   冰心:柔美隽丽 (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早期)     朱自清:绵密醇厚

   徐志摩:繁复浓艳               孙犁:真中见美  睿智幽默

   汪曾琪:融奇崛于平淡           周作人:平和冲淡

 

3.散文选文的特点

从表达技巧上看,常为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文章。

从选材内容上看,多半涉及人与人(含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艺术(含审美);题目多半朴素而有内涵。

阅读时同样需要具备相关的文体常识,了解阅读的常用方法。散文阅读的命题思路是由词句到段落到整体理解,由局部到全局,由浅入深的

 

通用答题语言

1.散文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我”是写作的基本视角,是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

有利于我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的关照、感应,并构筑情感、精神的大厦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2.散文中第二人称“你”的作用

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便于对话

拉近抒情主人公和抒情对象物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

增强作者的叙事或抒情手段,便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3.散文中第三人称“他(它)”的作用

 

193全国《青菜》30.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1  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2   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3分)
 
第二人称    作用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例〕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分析略)
   所选例句不限,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人称1分;作用2分,答出一点得1分;第三问举例恰当得1分,对例子分析得当酌情给

22000全国 《长城》2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原因是什么?(4)
答:(1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向长城抒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人称在不同语境中不同表达效果的理解

一般情况下,运用第二人称就是把物拟人化,便于抒情,便于拉近抒情主人公和抒情对象物的距离, 朱自清先生《绿》这一课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第二问因为这一人称的变化,是由作者援引人们发现和感受而引起的,不是为了直接抒情而造成的,它不同于《绿》中由于情感的不能自禁引起第二人称到第三人称的转变。答这题关键还在于认真分析这里人称变化的原因,比较《绿》中人称变化与这里不同之处。

 

32010全国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

 

 

小说

小说中第一人称“我(非主人公)”的作用

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主人公命运的见证者,借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通过的情感态度突出人物的形象。

 

例。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乌米》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通过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附作品

2000全国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夐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ou,四声):瞭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93全国                        青菜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决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你绿色的活力。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既□□□□,既□□□□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2010全国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08浙江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