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部落多,处于中东政治动荡漩涡的也门亦是一个部落实力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历史上曾出现过上千个部落,至今尚有170个大部落,又各自归辖于也门四大部落。由于各部落皆有自己的武装和行事规则以及法律,所以在国家事务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埃米尔”--国家元首以及也门中央政府都不及部落首领威信高--权力大......。
对于这些被刻下深重的部落和宗教烙印的国家而言,要实现现代民主,建立跨部落,甚至跨宗教的现代政党,实非易事!即使在具有一定民主基础的共和制国家,实现这样的转型亦是任重道远.......。
也门国土大部分都是沙漠,很少的耕地非常宝贵。季风使也门山区和高原成为阿拉伯半岛最肥沃之地。曾经的也门,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农业发达,海上要冲,陆路商道,税收可观,素有“阿拉伯乐园--福地”之称。

哈拉兹山区--也门北部,因长久动荡不宁,也门至今很多地方尚未全面开放游客线路,尤其也门南部地区,亚丁,荷台达及其周遭城镇,极富阿拉伯族特色,但目前不对外开放,仅北也门局部山区可有条件地参观...。
马纳哈,也门一中世纪小镇,据说也门的萨那至荷台达的公路(50年代中国人帮助修建的公路),蜿蜒大山
中,沿途峻美如画,山谷与山地乡镇很有特点...。
也门男形象:腰间一把“罕加”(腰刀),挂上一袋卡特叶,长袍外罩西装。(无头巾男子在嚼卡特)
在阿拉伯整个历史过程中,甚至包括外国人统治期间,支配其社会阶级的是武装的自由部落民和商人以及海盗。苏丹,埃米尔和舍赫从部落中遴选,他们必须善待部落成员以获支持。(苏丹埃米尔舍赫,皆系各层领袖。

马纳哈小镇路口的清真寺,也门的邻居沙特阿拉伯和阿曼等富裕阿拉伯国家,几乎都是有钱的家族或国家出资修造清真寺,所以很有规模,非常漂亮。而也门比较贫穷,沿路所见清真寺,数量少,很迷你,也简朴...。
在重男轻女的阿拉伯半岛,也门女子生活不易,据说三分之一的也门女孩在18岁前就结婚,以致不少女性都错失了受教育的机会,文盲不乏...。尽管也门政府曾设定目标,计划到(2015)末实现90%的也门女性受教育,但随着胡塞武装控制大部分国土,这一目标的实现全部泡汤......
。
有旅游书说:”也门不少山区小镇常年笼罩云雾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之间.....",遗憾,无缘遇见此景。
在也门有的乡村,一些家庭认为送女孩上学是在浪费金钱,所以希望女孩留在家中做饭,取水,捡柴...。

哈拉兹山区海拔有2,3千米。也门早年的"乳香之路”--商道与山地之旅,更具浓郁的原始阿拉伯色彩.......。

从萨那来到哈拉兹地区的中心镇,在那栋很也门的红砖石楼房中午餐。
午餐时,为我们演出了罕加--腰刀舞,尽管舞蹈简单,但鼓点敲得令人精神一振,右端“阿巴雅”当地女子,是来此出售手工工艺品。(可惜!“瘦肉埋在饭里吃”,再靓的也门女子都无法让外人欣赏到美貌)
也门建筑精髓之一--精美的也门窗。
(也门民居大都墙厚窗小,以减少阳光和热风影响......)。
阿拉伯国家的乐器大都相似,也门亦像邻居阿曼,乐器虽简单,却旋律欢快,煽情,激情...。
沙漠民族本就生活简单,天气炎热加上一袭长袍,不可能大动作的肢体舞蹈,亦反映也门人生活的简朴。
很有罪恶感的午餐)。春节看到朋友的微信链接--《时代杂志》照片:也门战乱地区一7岁小女孩饿得皮包骨头,最终死在难民营。据联合国调查:在战乱不断,人道危机的也门,大约有1400万人口都处于饥饿边缘...。
离开马那哈,恋恋不舍回望山城古镇,可见左角公路旁那小镇路口的绿色清真寺)。小小也门自2015年以来,被国内外数个组织or武装以及ISIS等各种势力蹂躏,内战不息,由此百姓遭殃,饥荒严重,经济惨淡...。
也门南部比北部较富裕,早年以乳香为主的贸易繁盛时期,商道上各部落设城墙,强征商队乳香税收...。
阿拉伯半岛诸多地区干旱炎热。土地含碱量高,不利于植物生长,除了椰枣树,乳香树等之外,其他植物很难在沙漠中生长。
自然条件的恶劣,生产资料的匮乏,生产能力的低下,生活的艰辛以及为寻求水草而不断迁移,并因争夺水草常发争端,都使得阿拉伯人只能过极其简朴的生活。因此,以血缘关系结成部落,以部落为个人根基和靠山。部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而也门中央政府形同虚设......。
出自古莱氏部落的默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后,宣扬信士之间平等,反对部落之间的仇杀,强调凡穆斯林皆为兄弟,以促进各部落以及各地区穆斯林的团结统一......。
谢谢来访!
吉祥如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