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拍摄成昆线的火车站登上成都--昆明的火车,饱览沿线高山峡谷险峻美景的同时,更加缅怀为修筑成昆铁路而牺牲--长眠大山深谷的铁道兵年轻生灵......。
一出西昌火车站,一眼望见对面硕大的凉山州旅游广告,一个倾国倾城的阿米子--彝家靓妹正含情脉脉注视踏进西昌的每一个人,艾玛!莫说你,就连“老阿米子”我也要咽口水了......。(阿米子:凉山彝族“姑娘”之意
彝族,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华夏西南的云贵川三省,约900多万,另外,越南,老挝,缅甸等国亦有近百万彝族人。彝族支系繁多,且各地彝族方言之间难以直接沟通,但有30--50%的词汇相似,彝族共有传统节日“火把节”,并普遍存在诸多宗教仪式和祭师“毕摩”。
邛海--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其水质清澈透明,面积约31公里,而今湖畔有:邛海公园”,邛海宾馆,月色风情小镇,青龙寺,莲池,阳光度假村,月亮湾和新沙滩景观等等。

西昌市地标--彝海结盟纪念碑,整体雕塑是刘伯承与小叶丹两人戎装立像,正面碑座上“彝海结盟纪念碑”七个苍劲飘逸的金字,是由胡耀邦同志题写。
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忠实执行刘伯承嘱托,将彝民组织起来,护送红军后续部队安全通过彝族地区。这次结盟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地形和社会环境都非常复杂的凉山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红军尔后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

在西昌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府所在地一宿。

西昌去往历史文化名镇--礼州(距西昌仅23公里,其周遭系西昌稻麦黍薯及经济作物主要区之一。

现在的礼州古镇建于明代,城镇内外有七街八巷。有四大城门,东为迎晖门(现名新运门),南为启文门,西为宝城门,北为迎恩门。
礼州古镇多为清代建筑,砖木或土木结构。明亮的天井,高大的风火墙,弯曲的美人靠,精巧的吊脚楼象征着不同祖籍工匠的建筑文化特色。

老人平素多是传统彝族装,而年轻人汉化厉害,首先就是穿着变了,除非逢年过节or民族祭事才身着民族盛装。

彝族茶馆,与藏式茶馆相仿,看起来比较简朴...。

礼州历史悠久,曾七朝设县郡,五代置州所,有“蜀军安营驻戌,太平军筑台吊鼓,工农红军打富济贫”等光辉史迹,礼州亦是南丝绸之路牦牛古道驿站。

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礼州,先后在这里住了6天,是中央红军在西昌境内停留时间最长、驻军最多的乡镇。

竹子背篼,四川境内哪里乡镇都常见的重要用具or工具。(额也有过背牛粪上山,背沙子修水渠的岁月经历...。

川滇交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集聚地区,包括木里藏族自治县也在其内。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礼州战斗和生活过。在著名的礼州会议上,中央红军正式提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一词,并确定了北上陕北的长征路线,因而,礼州是长征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名镇。
小凉山的彝族多穿裙子,云南其他地区彝妇女都穿长裤。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形似斗蓬,羊毛织成。这地摊左端蓝色的应是“擦尔瓦”,前系凉山彝族妇女黑色大盖帽。

西昌,因有中国四大航天基地之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而出名。中国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其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彝族分支自称为: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阿西泼,阿细,撒尼等等,其中,诺苏是彝族最大一支,主要分布就是在我们四川的凉山地区。
早年龊拍。
谢谢捧场!
大凉山的彝族美女--曲比阿乌的歌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