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马龙修道院一角--黎巴嫩(图谢廖雷鸣)
黎巴嫩是中东最后一个拥有众多基督教徒的国家, 马龙派--基督教之一,与天主教,东正教,信教并称基督教四大分类。马龙教派属基督教中东仪天主教会的一个分支,5世纪由叙利亚教士圣.马龙创立。7世纪正式形成教会。现今马龙派信徒全球大约400万人,其中黎巴嫩有100万人,占其人口约1/4。马龙派教会语言是古叙利亚语,而实际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语。
基督教马龙派因神学问题与其他教派产生争斗,为躲避迫害,他们翻山越岭从叙利亚来到黎巴嫩,找到了易守难攻的山谷--卡迪沙圣谷为栖身之地。
连绵雪峰--滑雪胜地。11世纪晚期,当法国十字军进军耶路撒冷时,马龙派教徒从崇山峻岭中蜂拥而出,向基督教友们致意。因此,为了回报马龙派情谊,法国在一战结束接管叙利亚(包括黎巴嫩)时,打造了一个对马龙派有利的新国家。
坐落在卡迪沙圣谷中的著名修道院--安东尼•卡兹哈亚圣人修道院,左端峭壁中是数个早年的洞窟小教堂。正前方的黄色建筑系后来所造,修士们的生活区域和图书室等。直视正前方阶梯旁建筑系圣物店(旅游纪念品商店)。建筑后面和左端是修士们自耕自食的农地。
洞窟教堂。公元8至9世纪,伊斯兰教席卷整个中东,卡迪莎山谷成为中东地区基督教徒的避难所。
洞窟小教堂之一。修筑洞穴并在崎岖峻险的山中建立修道院,亦是为抵抗哈里发(伊斯兰教领袖)军队。
又一个洞窟教堂。在黑暗时代的动乱期间,少数坚定地献身宗教的基督徒,离开社会到荒凉而让人生畏的文明边缘地带过着隐士生活,忠贞不渝坚守心中的信仰。
隐士的隐居行为之一,是为唤起更多陈腐的教士去发誓约守贫穷和奉献,重新聆听耶稣基督的教诲。
而今安东尼•卡兹哈亚圣人修道院的主教堂,主要在山岩中,典型的一座石砖教堂。
赶在祷告时间之前,朝着教堂圣坛方向,咔嚓!
黎巴嫩的东仪天主教会创始人,是活动于4世纪和5世纪的叙利亚隐士圣马龙以及684年打败了入侵者--拜占庭军队的圣约翰‧马龙。
转身向后再咔嚓!还有数个洞窟祈祷室。最后一排的白胡须老修士正沉冥在神灵世界--与世隔绝的净土。
对不起!冒昧打搅了您空灵纯净的冥想世界......。
悦耳的钟声响起,修士们陆续来此礼拜。修道院--隐修院系拉丁文monasterium的意译,始于2~3世纪
,分为男与女修道院,按天主教法典的规定,须由教皇和主教批准,至少有修士12人方可成立。
这辈子随团海外游中,最不快的记忆就是中东之旅,领队兼导游系人渣一个。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翻译很烂,而且每到一处景点,他从不告知大家集合时间与地点,而是兀自“放羊”,他也抱着单反到处咔嚓,那投入热情不亚于团友,当地地导提醒他到点了,于是,他便高声吆喝“走罗!”一个牛高马大的北方男,平素就嗓门大,还要在大山中寂静修道院大喊一声,艾玛!简直犹如晴空霹雳,那教堂中正沉浸在与神对话中的美髯公老修士不被吓S才怪!
卡迪沙圣谷有着各种各样的教堂,峡谷,历史上一直是修士、隐士、苦行僧的聚集地。
风光美丽的圣谷陡峭山壁和茂密树林间,散布着80余座石头建成的礼拜堂和修道院,皆是在不同年代形成的,因此卡迪沙峡谷是中东地区乃至世界上都出名的基督教圣地。
伊斯兰王朝统治黎巴嫩期间,马龙派信徒--卡迪沙圣谷中“骠勇善战的山地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自由。1860年残暴的奥斯曼帝国政府煽动德鲁士教派大肆屠杀马龙派信徒,导致马龙派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建立自治。20世纪初,马龙派信徒在法国的保护下取得自治权。1943年黎巴嫩完全独立,马龙派成为该国的主要宗教团体并保留了古代西叙利亚礼仪.......。
谢谢来访!
吉祥如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