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随额走进“苏曼殊生平陈列室”参观.....
1904年春,苏曼殊以玄奘、法显为榜样,万里朝佛,去泰国曼谷朝圣,在玉佛寺拜乔悉摩长老为师研习梵文,为期不久,却大有收益。之后他又独身前往锡兰(斯里兰卡)菩提寺驻锡,开筵讲经,颇受欢迎。初夏时,他途经越南回国,以当地烙疤的方式再度受戒。

苏曼殊一生著述甚多,诗歌、小说和译文,还有绘画等,但因为用的基本是文言文,所以就影响了流行。

天生的多情种子,天生的风流才子,灵秀聪慧超出常人数十倍!but,越是天才愈是极端的多面性,曼殊对性欲的控制力堪称天下第一,(出入青楼都守身如玉),而对食欲的控制力,则堪称天下倒数第一。
“天生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多谢刘三问消息,尚留微命作诗僧。”
(刘三--刘季平)
苏曼殊毕竟不是百分之百的革命家,在铁血交飞的年代,他身上多有革命家所少有的脆弱性和哀悯之情,也不喜欢流血,无论哪种形式的流血他都不喜欢。于他,在尘世与庙宇之间,是否另有一片乐土呢?
很欣赏孙中山先生对苏曼殊的评价。苏曼殊的不凡才情,不就是出自其率真以及命运多舛的身世么?
苏曼殊是辛亥革命运动时期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而今为世人所知的苏曼殊最有名的一首诗,也最能反映苏曼殊心境的便是这一首诗了:
联想起一代武侠宗师--英才早凋”的古龙,亦是放浪形骸,嗜酒如命,风流倜傥,大醉归西(47岁......。
苏曼殊的朋友圈子很大,多数是后来震荡了历史风云的人物:黄兴、宋教仁、章太炎、陶成章、邹容、陈天华、廖仲恺、何香凝、陈独秀、冯自由、章士钊、刘季平(即刘三)、何梅士、赵声、于右任、柳亚子、陈去病等。(后排左一苏曼殊)。
苏曼殊亦是一位画僧。其画作格调不凡,意境深邃......。
然而,对于曼殊的“贪吃”,陈独秀有如此评说:“人家也都引为笑柄,其实正是他的自杀政策。他眼见举世污浊,厌世的心肠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于是便乱吃乱喝起来,以求速死。在许多旧朋友中间,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了。”
《拜伦诗选》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本外国诗歌翻译集,苏曼殊也因此成为系统地将拜伦、雪莱原作翻译并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这本诗集包括《哀希腊》、《赞大海》、《去国行》等40多首抒情诗。
文学史家张定璜曾认为,苏曼殊对西方诗歌的译介,是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确实不小的功绩”,“是他开初引导了我们去进一个另外的新鲜生命的世界”。他还说,虽然在那之前也有人译介中国文学,但是“唯有曼殊才真正教了我们不但知道而且会悟……,唯有曼殊可以创造拜伦诗”。原因很简单,这与苏曼殊本人的浪漫性情最相符合。
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广慈病逝。革命团体光复会追认他为“文化导师”;柳亚子这样哭他:“鬓丝禅榻寻常死,凄绝南朝第一僧。”
晚清时候,西风东渐,翻译盛行,中国要寻找强国之路,必须从翻译开始引介西方文明的各种精神成果。在各种文体中,诗歌因翻译难度大,很少有人尝试,苏曼殊偏偏在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译介上独树一帜。他与严复、林纾一起被称为清末三大翻译家。
35岁的人生, 星光虽淡却永恒,火焰虽暂却热烈!真情曼殊,坎坷跌宕,灿烂传奇,一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