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小的曼殊一次冒雨上学而高烧昏迷,病中的他被苏妻陈氏扔在柴房里奄奄一息,后有人告诉苏老爷,这才被救出,奇迹般活过来了。如此经历给幼年苏曼殊沉重打击,以致小小年纪便看破红尘,去了广州长寿寺剃度出家,然后接受具足戒,并嗣受曹洞宗衣钵。毕竟是个孩子,有一次他偷吃鸽肉被发现,只得出了庙门。
缺少亲情温暖的苏曼殊一直思母心切(想念养母河合仙子),总欲找机会去日本看望养母。十五岁那年,苏曼殊随表兄去日本横滨求学。成年后亦数次进出日本,念书深造,为的是能看到养母,得到亲情慰藉。
当苏曼殊来到养母河合仙氏老家时,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这对恋人的书信,不料被苏曼殊的一个来此探访他的亲戚看到,热恋中的多情才子苏曼殊,那情书不“超级肉麻'才怪!亲戚斥责苏曼殊败坏苏家名声,并问罪于菊子父母,菊子羞愤难当,是夜就投河自尽。失恋的痛苦,菊子的命运,令苏曼殊悲痛欲绝!他从小不被人爱,而今爱人也不成,万念俱灰的曼殊,回到广东,再度遁入佛门,从此,开始了他风雨飘泊的一生。
后来苏曼殊再回俗界,并以上海为中心,频繁来往于大江南北、日本和东南亚各地。有时以教书为生,有时靠卖文过活,有时寄食于寺庙,有时乞贷于友朋,有时“赀绝穷饿不得餐,则拥衾终日卧”(柳亚子语)。
1904年3月,苏杰生沉疴缠身,奄奄待毙,他托同乡往香港寻苏曼殊,规劝其回乡,希望临终前与儿子见上一面。但苏曼殊借口囊中无钱拒绝回乡。3月15日,苏杰生去世,曼殊拒绝奔丧,而是择道直奔上海。
曼殊以半僧半俗的形象参加了革命党,而被世人称之为奇人,或许,奇就奇在他冷寂的面孔下蕴藏了坎坷多彩的人生。1918年,他经过三十五年的红尘孤旅,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苏曼殊离世时,端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全无丁点儿钱物,是孙中山以及曼殊好友们的集资捐助,苏曼殊才得以被安葬。
杭州幸甚。西湖幸甚。它秀美的湖山,又收留了一位优秀儿女的毅魄。自此之后在西湖的文化记忆里,又增添了一处靓丽的景致——明月夜,曼殊坟。朋友们还在大师的墓前,矗起了一座石塔,上面镌刻着六个大字“曼殊大师之塔”。苏曼殊栖息处,与南朝名妓苏小小墓南北相对,与鉴湖女侠秋瑾墓隔水相望.......。
谢谢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