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卡塔尔,亦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阿拉伯国家,在这片黄沙和盐分弥漫的一万多平方公里国土上,当时生活着游牧民族的贝都因人,长期靠采集珍珠为主,以放鹰和赛骆驼取乐。如此生活延续了数个世纪,若不是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莫非这样的生活很可能会持续数千年......。but,如今的卡塔尔已全然变身,成了时尚的阿拉伯。
多哈地标之一--现代感的清真寺,那一带就是曾经的多哈市中心,其对面就是现在城里最有名、最古老的阿拉伯传统市场--瓦其弗市场,具有100多年的历史的古老集市。
外劳不乏的卡塔尔,无论国籍无论肤色无论信仰无论贫富,大都能够和谐生活在这个地方,国际都市的多哈,据说有的清真寺阿訇是用英语讲古兰经,显示出很国际化。
莫小觑这片灰色调多哈老城区中心,一到傍晚日落时,人气骤增。内里的集市不仅商品丰富,且外围有不少诸如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风味美食餐厅,个个都装饰得富有格调,彰显各自的民族特色....。
但是,并非到处都有随意饮酒之处,必须要有卡塔尔相关部门发行的饮酒许可证才可购入最多占收入10%的酒饮品。购酒许可证的申领,需提供证明其工资的资料以及身份证复印件,还需有卡塔尔币1000元的存款(适合长期居住者)。
卡塔尔虽小,旅游业却是有声有色,盖因多哈机场名声在外,中东数一数二的大机场,客流量可观,尤其中转旅客很多,有的可享受免费半日游,所以游客不少,集市附近的旅游纪念品小店,观光巴士造型,好可爱。
下午4点,来钟,看似缺生气--鲜有人光顾的老城陋巷的感觉,但一到夜晚,灯光通明热闹非凡。时髦的露天咖啡店,饮茶,抽水烟的比比皆是,瓦其弗市场都是两层高传统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群,其间分布了数百间店铺,包括香料区、衣饰区、古物区及家庭用品区,零散的小食店,咖啡室以及画廊,集市迂回曲折,宛如迷宫。
多哈的百年老市场--瓦其夫是最古老市场,曲折狭窄的小巷两旁排满了各式小店,建筑的墙都是粗砺的石头,顶部用绳子将椰枣树叶扎成片铺到竹子做的梁上。
与阿曼沙特阿拉伯相似,集市是下午5点来钟才开门,此时尚早,只有花鸟市场和部分商铺在营业。
呵呵,咔嚓!我也来蹭拍一张...,老城中的多哈交警,相似巴勒斯坦或约旦警察模样,皆是阿拉伯人嘛!
(走进昔日的卡塔尔,多哈老城区的地标之一古老清真寺)。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过去都相似,靠海吃海,固守传统,部落不乏,阿拉伯族酋长之间明争暗斗很甚(也门至今依然内乱不断,其原因之一就有部落争斗,当然还有伊斯兰派别之争等复杂因素...)。
巡逻的骑警成了一道风景线。据说这老城里有一个百年历史的老警察局依然还在。
傍晚,小动物在这集市外围,第一次看到了阿拉伯世界还有黑袍女子也在摆摊(做煎饼类食物)--自食其力谋生,通常阿拉伯妇女靠老公供养,鲜有出来做事的,如果寡妇或离婚什么的,生活困难可以申请“天课”补贴,莫非黑袍妇女是邻国逃难来此的?很想抓拍一些市井风情,但顾忌阿拉伯人一般不喜欢被拍照,作罢,只好静静观看,终究还是自我良知--一份对他人的尊重之心,遏制了我那很不本分的好奇心,
(所以拍照不多)。
老街上各式店铺临街而设,或是干脆开到临街的露台上。晚间来此购物和诳街以及消遣的阿拉伯人格外多,卡塔尔的阿拉伯女人--太太呀妻子们,采购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大都不用自己手拎,皆有市场推小车的南亚国家搬运工运送到她们车里。木船是昔日的卡塔尔生活写照,发现石油之前的海湾阿拉伯国家皆是靠海吃海。
木船上方的两幅肖像系卡塔尔的国王父子 。
耶!介...眼神,有点毒哦? 卡塔尔天气炎热,晚上相对凉快,因而当地阿拉伯人的活动多是晚上展开,夜晚的瓦其夫市场,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阿拉伯,恍如时光倒流,重回到了“一千零一夜”的年代......。(右网图
也有西方游客斜倚在阿拉伯长椅上,抽几口薄荷味水烟,在袅袅的烟雾中放松身心,置身于很阿拉伯的集市,打量来来往往的白袍黑袍飘然而过,熙熙攘攘的人流,阿拉伯长袍穿梭,头巾头穗飘飘,十足的阿拉伯!
哦哟,“阿巴雅”还可以肿么时髦or新潮的呀!小动物又开眼界了,哦,时尚的卡塔尔还就是不同嘛!
拍照中东男人,皆有蔑视女性的傲气,谢谢这位巴基斯坦的阿叔“模特”一把。坐在左角的男子眼光好讨打
人心,人性,从古到今大都相同,卡塔尔前任国王哈马德酋长上演了不流血政变--夺取父王国权之后,成为那时最年轻埃米尔,(海湾地区当时统治者--埃米尔的平均年龄均为60岁左右),而哈马德政权在手时才45岁上下,哈马德对于来自外部世界的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主张皆持开明态度,在自己周围安置了一大帮年轻的、受过西式教育的顾问,然后认真考虑将变革作为这个极其传统国度的头等大事,从此,引领卡塔尔开始了飞速变化直至今天的举世瞩目......。
谢谢捧场!
难为阁下在新怪招评论模式下题词!各位秋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