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美女如云,目不暇接...(伊朗)
大凡去过新疆吐鲁番(旅游)的国人都不会陌生东疆地区的坎儿井吧!坎儿井,坎儿,意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作为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水利工程,坎儿井系人类对自然界水资源的利用,控制和改造工程中,逐步认识与掌握水循环的智慧结晶。
坎儿井起源于波斯,分布地域以伊朗高原为中心,东至中国新疆(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西至摩洛哥。
波斯---今日伊朗是世界上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国家,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坎儿井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进入中国新疆的。
伊朗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16位(or17位),其面积大于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的面积之和。但是,伊朗2/3国土几乎系荒漠,最严重的制约因素就是缺水,因而坎儿井的发明是生存环境所迫的智慧之物。
伊朗是个高原与山地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年降雨量很少,因此 坎儿井是伊朗农业的命脉,(坎儿井亦是我国新疆吐鲁番标志之一),它是世界荒漠地区绿洲文明的象征。
大气开阔的伊朗高原,看似干涸荒芜--环境严苛,却又得益于上苍恩赐--石油与矿藏资源丰富!
苍劲的山峦映衬清丽的农地,很伊朗的(西南部)田园风光.......。
荒漠与绿洲
oasis---不乏刚柔相济之美 !
油亮亮的玉米地与青青秧田,养眼的生命色彩!
在苍凉的荒塬中的秧田更显生机蓬勃,伊朗大米特别味香(颗粒细长),那口感呵,才叫“巴适”!可见伊朗的天气地气之好!竟有同行国胞离开伊朗时,专门去超市买了伊朗大米带回中国...。
伊朗西部大部分处于温带大陆气候区,光照充足,日温差大,适合牧草生长,但不适合种植业发展。在西部的库尔德斯坦,曾是游牧民族的库尔德人主要从事农耕与畜牧业。
然而,如今我国东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只有五百余条了(多系清代以来陆续修建),而伊朗的坎儿井有数千条,世界之冠!因而伊朗已对千年历史的坎儿井进行了申遗。
在一本由伊朗人编写的《伊朗旅游指南》一书上介绍道:“水在伊朗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起关键作用,伊朗人在世界上首创了伽瑙特(坎儿井)地下灌溉以及以‘波斯水轮’著称的灌溉系统。”这说明,伊朗人认为是古波斯人发明了坎儿井。(还有一说是中国汉代发明的坎儿井),不过,我更相信是波斯人发明了坎儿井...。
绿洲与荒漠---简洁美?因生命色彩的点缀,使层叠的群峰和茫茫苍原顿时有了生机.......。
伊朗由于地处高原,沙漠面积较大,气候干燥,供水不足,每年需要进口约30%的食品。伊朗农业主要集中在里海和波斯湾沿岸平原地区。
雄浑大气,尽展荒野美!此景此时,本小动物的“肾上腺素”释放在加速了.......
据史料记载,伊朗人起码在公元2500多年前阿契美尼德王朝年代就懂得如何建造和使用坎儿井了。那时候,伊朗已经进入了农业社会。水源,是农业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农地犹如荒漠中的毡毯,起伏的山峦与耕地的色彩和线条彼此呼应,让荒野妩媚了许多......。
伊朗可耕地5200公顷,占全国面积的30%,已耕面积1800万公顷,其中水浇地700万公顷,水稻田56万公顷。伊朗已实现水果,蔬菜和畜牧产品的自给自足,但仍然是食品进口国。
伊朗的开心果产量世界第一!大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开心果年出口平均在14万吨左右,出口收入近五亿美元,是伊朗农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
坎儿井,在阿富汗、中亚等地被称为karez,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在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qanat),其发音都有相近之处。
早在3000年前,中国和伊朗就有了经济文化交往。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从中亚经过伊朗。据德国裔美国学者劳费尔在其《中国伊朗篇》提到,伊朗的苜蓿、葡萄、茉莉花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丝绸、桃子、茶树等也传入了伊朗。另外,中国的铸钢铁技术、剪刀等等也传入了伊朗。可以说,坎儿井也是两国人民在经济、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产物。
酷似中国西部风光的伊朗,成了额钟情它的理由之一了...。
(以上大都系车拍)
热合买提! 吉祥如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