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礼是我国古代礼仪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方面。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相互见面的礼仪。这些礼仪时时刻刻地规范着各类人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这些礼节都是人们日常生活观念的确切反映,简简单单的生活礼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趋”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项很基本的见面礼节,是一项非常传统的民间礼节。“趋”指的就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卑者、贱者或者是后辈自觉地遵照一些约定成俗的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等表示恭敬的行为表现。
作为一种礼仪,“趋”在古代社会是屡见不鲜的。在礼仪场合下,“奔”通常不用,用得比较多的是“趋”。趋有徐趋和疾趋两种。《论语》里说“没阶趋进”,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堂上的时候得徐趋,下堂之后就得疾趋。这是一种非常恭敬的做法,比如古人在这样的场合,他们非常地重视“趋”的礼仪,在堂上必须慢步行走,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下了堂之后,就要快步地离开,并不慢慢腾腾地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这样,显示了对别人的尊重。
在《礼记》里说:“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指的就是士大夫的家,“帏薄外”就是说在士大夫家的外面,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见到尊长,就不需要行趋礼了。堂上的地方比较狭窄,不便于行趋礼,再者, 因为有尊长在堂上,所以就要徐趋,但下堂到了庭院的时候,还是要疾趋。如果是手持玉器的情况,为了防止摔倒,也不能疾趋。假如手拿着玉器急急慌慌地快步走,这不安全是第一,最主要的是没有修养。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有人慢慢腾腾地、大摇大摆地从别人面前走过,这就是一种极为傲慢的姿态,一般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是极无礼的表现,很多人是不屑于这样做的。 此外,如果是师长有事叫唤晚辈,被叫唤者如果是不紧不慢地走过来,也是漫不经心的表现,都是非常失礼的。
孔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的,包括一些非常细小的地方,他常常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他的学生受益匪浅。《论语》里说,孔子一遇到三种人,自己的行为举止就会发生变化:一种是“齐衰者”,就是穿着丧服的人。因为别人家里发生了丧事,当然会哀伤无比,假如这时的孔子喜笑颜开的话,别人会认为孔子是在取笑他们,当然,这是非常失礼的,孔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一种叫做“冕衣裳者”,就是穿着朝廷服装的人,这些人是代表政府出来执行公务的人,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公务员,孔子对他们行礼当然不是在巴结这些人,作为一名普通人,政府官员就是权位与权威的象征,尊重别人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高修养的表现;还有一种是“瞽者”,也就是盲人,无论是盲人还是其他类型的残疾人,孔子是不会另眼相看的,他们是弱势群体,极其需要社会的扶助和尊重,照顾他们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孔子也不例外。孔子见到这三种人“必作”,“作”就是起身的意思。孔子原本是坐着的,见到这三种人过来,他马上就会站起来,以表示对不幸者、弱者的同情,或者是对公务人员的敬意。这并不是虚伪做作,是孔子的真情表露。如果是依然故我、端坐不动,就显得有些麻木不仁了。 相反,假如孔子要从这三种人前面走过,也一定会行“趋”礼。如果旁若无人、散步一般地走过去,就显得很没有教养了。
礼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师长或者朋友叫唤自己,一定是有事需询问或者是寻求帮助、更可能是有所教导,如果对此很在意、很上心,就一定要学会“趋”,这个时候一定要快步前往,以表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诚。《礼记》里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如果在路上遇到老师,应该主动地快步到老师跟前打个招呼,看老师是否有所指教,这是尊师的表现。“先生与之言,则对”,如果先生问话就得赶紧回答,不能目中无人、心不在焉;“不与之言,则趋而退”,假如先生说没什么事,就可以退下,但是,退的时候也不能慢腾慢腾地,应该“趋而退”,就是要加快步子,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这种速度的变化,是内心尊师的自然流露。如果慢条斯理地走上前去,又晃晃悠悠地退下,那就近乎傲慢了。
趋礼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别看他小,但显示着一个人的修养的高低。在生活当中,我们也不一定刻板地遵从趋礼的各个环节,但是我们要从内心里正确地认识趋礼,并且牢记在心,运用在日常生活里,这样,我们的生活也就会添加许多快乐,生活也就秩序井然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