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姐妹们的丈夫为什么称“连襟”?

(2011-07-15 11:18:26)
标签:

文化

分类: 关于国学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姐妹们的丈夫一担挑”或者“挑担”,这是一种很通俗的称呼,叫起来也很顺口,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白。但是在书面语里,却叫“连襟”。

    “连襟”这一个词的意思首先是表示彼此知心,所谓“襟”就是胸怀的意思,连起来的胸怀就是在一条线上了,能不知心吗?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秋日与群公宴序》里就有“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尔连襟,共挹青田之酒”的句子,诗人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和朋友聚会,当时的情景可谓是高朋满座,他们之间的年龄也是相差悬殊,有老有少,有疏有近,老少之间是友谊深厚,远近之间也是共叙佳话。“连襟”一词的第二个意思就是姊妹丈夫之间互称或者是合称。比如有亲姊妹两个,分别嫁给了两个人,那么他们之间见面时往往会用“连襟”相称呼,当然这样比较书面语,最为简单的称呼就是“挑担”了。

“连襟”这样的称呼据说最早出现在大诗人杜甫笔下。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由于他生性温和,有关心民生疾苦,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他就结识了当地一位老头,仔仔细细的论起来,两家还算是远亲,不过,太远了当时两人很合得来,两人之间书信往来也很频繁,三天两头也会到一块喝酒聊天。后来杜甫要出峡东湖湘一带去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有几句是:“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就是衣服的胸前部分,即大襟子。袂,是指衣袖,袖口。襟袂可谓是关系及其的密切,可见两人的友谊深厚无比。当然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可是还没有后来称姐妹们丈夫之间叫“连襟”的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后来经过了一番演变,才有了今天的真正的“连襟”。

北宋末年,著名诗人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给别人当幕宾,就是在别人的手下干活,只是干脑力活,为别人出谋划策而已。工作倒是清闲,但是他很得意。当时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那可是响当当的官,他就写荐书推荐这位堂兄去京城供职,让他去京城好好混混当然,后来也就渐渐发达了起来。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里边便有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由此可见,宋朝时流行的称呼已经具有了今天的意义了。

 

弟兄之间妻子叫“妯娌

弟兄的妻子之间,就是妯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妯娌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弟兄关系的一个延伸。

在一个多子的家庭里,弟兄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如果弟兄之间关系很好的话,妯娌之间的关系也坏不到那但是,如果弟兄之间矛盾重重,那么妯娌之间恐怕也很难和谐相处。中国人很讲究脸面,很要脸,这就使得他们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但是如果提起某些词语,比如说婆媳、姑嫂、妯娌,人们便会发出会的微笑。因为婆媳、姑嫂、妯娌这几对之间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几个女人围绕着一个或者几个男人斗智斗勇,这就是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能干的女人”,这是标榜女性的重要性。可以这么说“每一对不和的婆媳、姑嫂和妯娌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沉默的男人”,这些男人并不是家庭“斗争”的牺牲品,他们只是沉默的羔羊。

在一个家庭里有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就互为妯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妯娌之间的关系和婆媳之间的关系一样微妙,妯娌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家的家庭气氛。要是两兄弟分家了倒好,离得稍微远些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家庭琐事摩擦;要是没有分家的话,家庭的矛盾可能随时激化,毕竟,两妯娌各为其夫,总得有利益之间的摩擦吧!

看看“妯娌”这两个字,我们就能领略汉字的妙处——同是女字旁,右边框架的组成部分也相似,但细细看来彼此就是对着干的:一个朝上,一个朝下。朝上的“妯”,身段稳重,神态逼人,好像就是得理不饶人;朝下的“娌”则显得小而娇气,就像是恃宠而娇,也绝不让步。

现在很少有人直接叫嫂子和弟妹的,这些叫法我们最多也就在书里或者是电视上看到。如果现在还有人叫嫂子、弟妹之类的,人们首先的反应会是“酸”。都这年代了,谁还会叫一个酸不啦哒的“嫂子、弟妹”呢?现在的人大都改口了,因为都很注重实际,也很积极地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称呼也显得更有人性了。一般直接叫姐姐妹妹似乎也觉着有些绕口,叫起来很不顺口,所以,大多人之间的称呼很现代化。要是年纪相差不大,他们之间都是叫名字,或者叫名字后面的字,显得亲切要是大几岁,叫名字便觉得有些冒犯了人家毕竟人名不是乱叫地,总得有个身份的区别吧!所以就名字后面的字后边再加上一个姐或者哥,比如说叫燕姐红妹、宏哥、发哥之类的。一般地,在小说里头,文字的表达会很正规,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会标注地明明白白地。这不仅仅是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减少人们的阅读困难,更是遵循一种传统文化。尤其是在诠释角色的时候,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更不能乱套。试想,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要在小说里写的全部是哥啊姐啊的称呼,完全不管人物的关系,那能读下去的人就没有几个了。《红楼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但是都有自己的位置,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再明白不过了。这就是现实与文本的差别,时代在变,称呼也在变,但主旨是:讲究实用。  

有人说“亲兄弟,仇妯娌”,其实这话并不完全正确,但也确实表明在家庭关系中,妯娌、婆媳之间的矛盾,影响着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因此,帮助妯娌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合情合理地处理她们之间的矛盾会很有了利于整个家庭的稳定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们之间硝烟不断呢? 
    其一,互不了解,互有猜疑。妯娌之间是亲姊妹的情况很少很少,谁家会有那么大的福分把人家的两个姑娘全部娶到自己家呢?很多兄弟姐妹都是从小生活在一起,感情基础深厚,但是,妯娌之间的感情基础可就不同了。她们开始接触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相互之间的脾气、爱好等等也不会兄弟姐妹那样互相了解、知根知心,很容易产生戒心,这样猜疑也就产生了她们主持家务又比较多而家庭的琐事往往就是“战争”的导火索,出现家庭“战争”也就成为自然了
    其二,自私心重,遇事斤斤计较。女孩子过了门之后就是真正的女性了,先是媳妇、再是母亲,身份一直在变,直到当上奶奶、太太。当成为母亲的时候,她们会把自己的小家放在第一位,这从表面上看来是女性的自私,可是细细地想来,女性又何尝容易呢?作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作为家庭琐事的承担者,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们是含辛茹苦、忍辱负重,时时为家庭着想。当然,就有时候出现利益针锋相对的时候,她们也会这么想:反正要分家,不能当傻瓜。最后还是小家重要。于是,兄弟妯娌之间就会斤斤计较,公用东西不置办,食用东西更不会多买,能拿就拿,能抠就抠,一心只想占“大家”的便宜。当然,这是最夸张的说法,中国人的家庭还是蛮讲礼仪道德的

作为女性很不容易,一生承担的太多太多,身份一直在变,但不变是那份永远对家的爱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