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家长的复印件(转)

标签:
家庭教育育儿 |
分类: 教育文选 |
http://s16/mw690/6d68a42agd723f3d760df&690
佳教感悟
前不久,外出在街边遇到一个幼儿用品商家在做促销。商家场面搞的比较热闹,准备了众多的小礼品,只要参加活动的每个家庭都能领一份。可是,发礼物最后演变成哄抢礼物,不少家庭离开时大多带走了两份以上的礼物,只剩下目瞪口呆的小销售!
看着众多衣着光鲜的父母,为了多拿一份不超过10元的商家活动小礼物,竟然带着孩子放弃自己高贵的“面子”,我真是百味杂陈!什么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典型的生活案例,难道家长会为了区区蝇头小利,就当着孩子做自己平时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虽然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儿童教育,父母是无所不在地影响着。
如今的社会,有时确实令人沮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成人不排队加塞儿、抢礼品、摘别人种的花、停车丝毫不考虑他人、拿单位的东西回家等。我从来都不否认,人是一种非常自私的动物。但是,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是和其他人相互依存的关系,故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除了法律所规定的以外,还有一套对应的社会约定。比如,你想获得别人拥有的东西,要么征求对方同意,要么进行交换。否则,就是侵害他人利益,大家为了维持相对公平,你会遭到其他人的一致反对。
所以,家长要知道的是,教育孩子绝不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而是培养孩子在爱心的基础上,知道怎么兼顾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我看见有散发礼品的,一样也兴高采烈地去排队领一个,可若是要抢才可以获得,那就宁肯在旁边袖手看热闹了。
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特别是道德教育上,在做法上可以说是基本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比如不允许孩子偷东西、抢别人东西等。要说孩子经过这样的训练和培养,应该具备良好素质。可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发现自己说的话,对孩子来说就像“耳旁风”一样,孩子该做好的很难做好,而不该做的事情却都不少做,这又是为什么?
为了保证自己利益,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最好的做法是希望别人对待自己,就像你对待别人一样,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换到儿童教育中,就是要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行为和道德要求,必须自己先做到,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那就别要求孩子也做到。当然,孩子在压力或武力威胁之下,会隐藏其真实想法。
在教育孩子上,家长不能说和做不一,要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界线混乱。孩子是很单纯的,缺乏逻辑思维,虽然早晚有一天,他们也会变得和我们一样,但在孩子真正明白什么是错和什么是对之前,最好别搅乱他们的判断标准。父母为人处世要有一个底线,尽管这个底线人与人有差异,但大家要尽可能做阳光的事情,或至少不在孩子面前做不恰当的事情。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个善良的人所追求的,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条界线,这个世界上能做到的人很少。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次越线行为都没有,甚至不排除大家为了获得故意犯错后的刺激和快感。所以,家长在某些可以占便宜的事情上,真心能控制自己而不屑为之,或做不到装矜持也好,或别当着孩子的面,都对教育孩子有莫大的帮助。
要知道,婴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靠对身边成人的模仿。孩子就像家长的复印件一样,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这也是为什么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先要找“原件”的问题,而不是上来就修改复印件。所以,年轻的父母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千万别把人类的一些陋习传、教给孩子,等养成习惯,想纠正是需要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的。
(本文摘自《北京青年报》,2013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