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真的不需要玩概念

(2013-01-06 20:30:48)
标签:

玩概念

炒作

教育

育儿

分类: 原创博文

http://s10/mw690/6d68a42agd29aced619c9&690

在这个靠眼球取胜的时代,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很多人逐渐养成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惯,而其中借机炒作和忽悠的也大有人在。这种靠玩概念、呼口号的风气,早已从商业领域吹到了教育领域。

教育本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是一个来不得半点虚假,特别需要精耕细作的领域,更不是靠制造几个概念、高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

但在教育领域,过不了多久,总会有人站出来打造一个响亮的概念、编造几句好听的口号,以此来招揽人气,比如“对孩子要进行赏识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给孩子挫折教育”等等。

也许他们的本意是为了要强调某个方面,但往往却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这些概念在特定的语境下,联系上下文可能对家长有所启发,但是如果单独打造一个新的教育概念,没有太多的分析和论述,则可能会误导很多家长。

在部分家长看来,如果有人倡导赏识教育,那么我们就不能批评孩子,一切都要用鼓励和赏识来代替;如果有人呼吁要给孩子挫折教育,可能就会有家长故意给孩子人为制造各种痛苦让孩子受挫。

况且,还有些人本身对一些概念就是一知半解,却开始妄加评论,甚至大言不惭,全然不顾对别人的误导。

其实,真正让人受益的教育理念,大都不是空洞的口号和华丽的概念,而是非常贴近生活、一针见血、朴实无华的语言。比如,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被他详细阐述为: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

我还认为,真正能够帮助到家长的育儿书籍大多都是分享自己育儿实践的作品,既有作者倡导的教育理念,更多是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案例和实践。我最推崇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名著有两本,一本是英国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本是中国的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

这两本书有很多共同之处,作者都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都是介绍自己的育儿实践为主,都是在没有喊口号、没有玩概念的情况下,就把家庭教育的很多问题谈得比较深入和透彻。

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多东西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把握好度很关键。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如何做到左右适中,别人的方法如何运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都需要家长去认真体会,去亲身实践,不断总结,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作为家长,千万不能被一两句口号,一两个概念,几个极端案例给忽悠了。在所有孩子面前,没有任何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全盘照搬就有效的模式,更没有任何一本无所不包的“红宝书”。

对于自己的孩子,永远只有家长最能了解,也最容易找到教育的答案。现在的最大问题,并非我们掌握的育儿知识太少,而是我们能否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大小孩”,能否经常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能否用心去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之道。

教育,是一项值得敬畏的事业,真的不需要玩概念、喊口号,而是需要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写作本文其实已经计划很久了,但一直没有闲下来执笔。但最近关注到网上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实在忍不住想表明自己的看法。本文绝非针对任何个人,千万别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付小平,写于201316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