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EQ

标签:
eq情商教育育儿 |
分类: 原创博文 |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发现有一种人是很善于与人交往的,他们总是给人良好感觉,或者我们称之为他们的EQ很高,在这一类人中,心理学家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能忽略同伴的缺点而接纳和支持同伴;他们看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同样看别人也是好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他们不怕被人依赖,能给人空间,也能与人亲密接触。心理学家把这种人归纳为拥有安全依赖型的人格。
同时心理学家把不具有这些特征的人格归纳为其他三类:1、逃避型的人,看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看别人却是不好的,没有能力的,没有价值的;喜欢掌控一切,不容易信任或依靠别人,怕被别人依赖;别人常常抱怨他太独立了,不容易亲近。2、焦虑型的人,看自己是不好的,没有能力的,没有价值的;看别人却是好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害怕被抛弃,怕别人不想与他亲近,过度敏感,容易受伤,对亲密对象常常爱恨交加;别人常常抱怨他情感太过依赖,不给人空间。3、紊乱型的人,看自己是不好的,没有能力的,没有价值的;看别人也是不好的,没有能力的,没有价值的;对爱饥渴,却充满惧怕,无法信任他人。
家长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第一类人,EQ高具有安全依赖型的人格。心理学家发现,从一个人小时候的依附形态,可以预测他长大以后的依附形态,而且还有高达70%—80%的子女重复父母的依附形态。
0—5岁是培养孩子高EQ的关键时期。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强调,人们 EQ的形成开始得极早,0岁时婴儿已经开始感受和学习,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建立我们已有的观念,孩子脑部的发展在0-5岁时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别在情感能力的学习方面。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拥有高EQ和安全依赖的人格呢?
一、顺应孩子的天性
培养孩子的EQ就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要揠苗助长。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秉性,关键需要发现的眼睛。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鼓励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孩子的天赋秉性就逃不过我们的双眼。一旦发现孩子某种好的苗头,就要爱护它,鼓励它,引导它,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去发展它。
同时,父母应该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老外描述他眼中的中国家长:“中国太太对自己的孩子下手可狠了,逼着他们从小学钢琴,学武术,学芭蕾,学中文,学数学,最好18岁就把博士硕士都读完。所有小孩子喜欢玩的、年轻人喜欢干的,中国家长都禁止他们去做。中国家长似乎是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人的,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如何尽快把自己的孩子逼疯。”
虽然说得比较夸张,但不得不承认大部分都说到点上了。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活的不是自己,而是为父母而活,那么他们童年时就会很少享有童真和快乐,成年了就难以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到了老年也许还没有悟到生命的真谛。一个永远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的人,安全依赖的人格将难以形成,成人后的EQ也不会太高。
二、放手让孩子成长
从孩子开始学习走路,我们就担心他们摔倒,担心他们的安全,担心给我们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我们给孩子设定了很多的限制。“宝宝,那里不能去,要摔跤的;宝宝,那个不能摸,会弄疼你的;宝宝,这个你还拿不动;宝宝,不要爬过去会把你的衣服弄脏的……”
无形中,这些成人嘴里的“不要、不能”,给孩子戴了一个非常安全的玻璃罩。孩子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只能接触你想让他接触的东西。长期在玻璃罩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尝试的机会,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即使身体上已经长大成人,但在心理上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屁孩。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苦是必须要吃的,有些跤是必须要摔的,有些痛是必须要承受的。家长和老师不能假借安全的名义,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否则,等着孩子的是更大的苦头、更大的跟头、更大的痛苦。
三、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
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未曾预料的挫折和困难,有时甚至还会招致不公正的对待。有些是人为因素所致,有些却是现实环境所迫。对于外部环境,孩子无力解决,也无法回避。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客观现实,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人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有人习惯从负面,有人习惯从正面。不同的解读方式,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如果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积极地生活,就会更容易发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孩子的人生也就会发生变化。当我们积极看待问题的时候,其实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开始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当我们自己开始转变的时候,外界也已开始转变。
四、培养孩子的自尊
拥有高自尊的人,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确认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弱点也能适当接纳;他们有很好的自主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能够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他们有热情,敢去尝试,不怕犯错误,总能从错误中获得经验,从而更加确认自己;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寻找各种解决办法,也会坦然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真实、坦然,不会扛着沉重的面子,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在与人交往中,他们也容易产生同理心。
成长的目标,就是成为自己,当然是一个真实的自己。而我们的教育——总是讲“好”,要求孩子做“好孩子”,而忽略“真”,如果失掉了“真”,“好”会变成一种强制。孩子开始压抑自己的情绪,忽略自己的需求,牺牲自己的观点,只为换取别人的好感和好评。
其实每个真实的人都会存在缺点和劣势,我们要帮助孩子确认自己做得好的经验,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也能抵御来自环境的贬损因素,不因为自己有错误、缺点而过分苛责自己,也不会用别人的负面评价来定义自己,能综合自己的经验,更全面、真实地看待自己。
五、不压抑孩子的情绪
情绪是不分对错的,都是人性的体现。任何人都会体会到快乐、痛苦、抑郁、嫉妒等令人愉悦和令人伤心的情绪。而父母却往往认为如果孩子表露出消极、嫉妒等情绪,就是孩子的品德上出现问题,非常严重。所以父母不希望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就会去压抑这些不良情绪。
情绪是可以面对的,不需要被压抑的,是可以被接纳的,疏导的。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向良性发展,自控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付小平,写于2012年10月28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