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学校,需要协作、毋需对立

标签:
家庭学校协作教育杂谈育儿 |
分类: 原创博文 |
http://s11/mw690/6d68a42agcc154243451a&690
最近几天,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小学家长自述:开学一月摧垮6年教育观》在微博上引发轰动,尤其是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转发之后,几乎每一个关注教育的人都在转发和评论。
通过转发数量,我看到的是社会各界对教育话题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感谢这篇文章,同时也感谢这位小学家长毫无保留的分享。透过这些评论,我既看到了很多人的恐惧和焦虑在快速蔓延,也看到了很多人的抱怨和指责(不乏对家长的,更多针对学校的),但还看到了很多人在积极引导、群策群力、互帮互助。我更欣赏最后一种力量,与其说我们在帮助这位家长,倒不如说我们在帮助自己和所有为孩子殚精竭虑的家长。
针对这篇文章,我几乎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表达了如下几点看法:1、如果说坚持6年的教育观在一月之内就摧垮,说明教育观还不坚定;2、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虽然学校教育尚有很多不完善,但我们用不着跟学校对立;3、学龄前以玩为主,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学,关键是引发孩子的兴趣,自主学习。
本不想通过长篇大论来加以阐述,一是因为这几天没有时间;二是不忍再在别人的伤疤上抹盐。但最近几天的讨论出乎我的意料,仿佛一夜之间已成为一个社会事件,更有成为教育领域一个风向标之势。作为一个关注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深入谈谈我的一些管窥之见,供博友们交流和探讨。
精神分析学家弗兰克尔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心理事件不过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层面,而社会事件不过是心理事件的社会层面。”《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社会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而一大堆人心里想什么,都会表现出来形成社会现象。”这段话可以从心理学上对前几天的热议进行注解,如果一大部分人都感觉到恐惧和焦虑,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更大的恐惧和焦虑;如果一大部分人都在抱怨和指责,那么整个社会就只剩下阴暗和愤怒;如果一大部分人都在思考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那么整个社会就可以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无论是恐惧和焦虑,还是抱怨和指责,其实都无济于事。此时此刻,我们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探寻解决之道。
学校和家庭,承担的是不同的教育职能,需要的是彼此尊重、互相配合、密切沟通。学校的主要职责应该是知识教育,当然也需要进行人格教育;家庭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人格教育,当然也需要进行知识教育。既有分工,也有协作。作为老师,需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都精心呵护和关照,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作为家长,虽然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但家长不是全才,涉及到专业和学科教学,需要依赖学校老师。这就需要所有老师和家长,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把教育做得更好。因此,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那么作为家长,究竟怎么做才能实现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呢?
1、放手让孩子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也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自己面对的,家长不可能精心呵护孩子一辈子。遇到这些情况,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引导孩子自己面对和想办法解决。一旦孩子的适应能力得到锻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免疫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如果我们的孩子逐步成长为一个独立性强、健康快乐、懂得尊重和分享、懂得平等和责任的孩子,我们就不用担心孩子无法自理,也不需要老师额外关照。
2、尊重和理解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虽然说起来很神圣、很光辉,但现实中普通老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既来自于社会和体制,也来自于部分家长。我自己虽然没有做过普通老师的岗位,但最近几年管理过上百人的教师队伍(包括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深知一线老师最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尊重,当然也需要得到学校和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在老师眼里,这些远比加薪更重要。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学校的老师亦如此。作为孩子的家长,只要眼睛的快门多对准每一个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老师都值得我们敬重。所以,家长对待老师,完全可以用欣赏的眼光,给予老师更多的尊重。
同时,我们也需要给予一线老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据我所知,中小学的一线老师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工作节奏和压力或许只有业内人士才能感同身受。文中那位家长提到的短信问题,如果家长换位思考,就完全能够理解老师,我也没有觉得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妥,反倒是老师在短信里面使用的敬语被曲解为“没有商讨只有服从”。
3、尽量支持和配合老师
教育孩子,绝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作为老师,就希望家长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比如平时督促孩子的作业、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孩子有事无法到校上课事先请假。。。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到位,老师在学校也会省心,这比送礼更管用。
其实在那篇小学家长的文章里面,虽然能够感受到这位老师一些做法的不妥,但我也没有看到非常过分的要求和举动。如果学校和老师提出非常过分的要求,做出不合常规的举动,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予以拒绝。
4、沟通能化解很多误会
很多时候我们对老师的抱怨甚至指责,其实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缺少沟通所致。老师的一些做法,也许是出于惯例或常规,但在家长眼里却有可能演变为刁蛮或冷漠。如果家长对老师的一些做法无法理解,我建议家长多跟老师进行沟通,但也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技巧,以免产生更大的误会。现如今,家长跟老师的沟通渠道应该是很多的,比如电子邮件、QQ、短信、电话、微信、当面沟通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
上周我夫人差点为女儿秋游的事跟老师产生误会,但最后通过及时沟通却得到很好解决。事情大概是这样,这次秋游要求所有小朋友都参加,老师最初通知家长自愿选择是否陪同。我夫人考虑女儿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尽量让孩子自己参加,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她的独立性。却没有考虑到30多个孩子,只有三个老师照顾,势必无暇顾及到每一个孩子,必然需要部分家长参加并协助老师,而我们作为家委会成员,首当其冲应该报名参加。等到报名结束,得知参加的家长较少,通过QQ聊天,了解到老师有些担心,甚至流露出些许不满。我夫人马上跟老师沟通我们当初的想法,并提出可以报名参加,虽然已过报名期限,老师最后很高兴地帮忙再补报名,让她参加。
以上仅仅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提出的几点建议,不一定全面,但一定对部分家长受用。如有更好的建议和意见,也欢迎补充。
(付小平,写于2012年10月15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