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孩子向善,究竟该如何引导

标签:
教育育儿家庭教育向善 |
分类: 原创博文 |
http://s13/middle/6d68a42agc9d0b118d42c&690
这两天,如果经常使用微博的人,心情一定不会太好,只要一刷屏,主题几乎全是“打砸抢”的揭露、呼吁理性爱国的声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追问:“哪些人疯了吗?”、“这真的是爱国吗?”……
我不想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去评论,因为事实真相估计永远不会被国人知晓。但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从人性的角度去谈点个人想法。从这两天少数城市发生的借爱国之名肆无忌惮地破坏别人的私有财产,乘乱打人、抢劫的行为来看,已经突破了人类的底线,人性中的假恶丑让我们一览无余。令我不寒而栗的是,有些打砸抢照片中还有不少孩子的身影。
作为家长,我们不禁要问:“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究竟还要不要引导孩子向善?”这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如今却真的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其实很早以前就想写一篇关于要不要引导孩子向善、如何引导孩子向善的博文,不曾想却成了一篇应景之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是该坚持真善美还是假恶丑,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在这个大方向上应该都是没有分歧的。我也一直坚信,真善美终将永恒,假恶丑只是暂时。
真、善、美的基石是爱,如果一个人能懂得爱,能感受爱,能给予别人爱,
那么这个人就容易成为一个心正、品端的公民,会追求人类永恒主旋律抑或是大道的“真、善、美”。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把爱的种子播种在他们柔软的心灵,呵护这颗种子发芽,并让这颗爱的种子能茁壮成长。
但是,在残酷的现实中,我们总会碰到纠结的时候,总会找到退却的理由。社会上对善也有误导, 比如“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已经成为我们弃善从恶的最好借口。很多社会现象也在不断强化这样一个价值取向,我们应该虚伪、狡诈、凶恶一点,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不受别人欺负。家长往往也教育孩子要对别人狠一点、不然要吃亏,有机会和资源就要拼命争抢,遇事能躲则躲、以免承担责任。所以,才会出现“老人摔跤,没人敢扶”的社会怪象。
诚然,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也需要我们学会独立判断和辨别。但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孩子向善的教育。孩子的世界其实是很纯粹的,我们需要在孩子的童年时代为孩子种下向善的种子,等到孩子成人之后,最起码不会无端作恶,遇到恶的时候也会用善的力量去化解。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孩子存善心、做善事、成善人呢?家长对孩子向善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父母首先以身作则
在一个善良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将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巴布尔博士说:“孩子的品德教育必须从摇篮中就开始,因为现在社会所缺乏的不是聪明人而是高尚的人。”要想培养出善良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
2、鼓励孩子多做善事
善良不能挂在嘴边,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从小就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把自己的礼物送给别的小朋友、把自己穿过的衣物捐给贫困家庭,让孩子通过一些身边的小事体会做善事的成就感。女儿三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带她逛街碰到一个唱歌卖艺的老爷爷,我们给她两个硬币,我们就在不远处等她。当女儿把钱给他时,这位老爷爷就用歌声表达对孩子的感激之情,女儿手舞足蹈地跑到我们身边,显然已经深深感受到她的善行给她带来的喜悦。
3、引导孩子从身边做起
让孩子行善,并非一定要让孩子刻意去做惊天动地的善举。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要关爱家人和朋友。当家人生病的时候,能够主动问候或帮忙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当朋友有难的时候,能够主动惦记或问候。北京7月的一次大雨,让很多北京市民受灾,当女儿在电视上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时,她第一时间就焦急地问我们:“北京的豆豆弟弟家受灾了吗?”最后还建议:“爸爸你去北京把他接到我们家吧。”而这个豆豆弟弟,是我夫人一个同学的儿子,还是我们去年国庆期间到北京时她认识的小伙伴。令我们汗颜的是,她竟然在这个时刻想起了仅谋一面的朋友,而我们都还没有主动想到曾经的同学。
4、通过故事感化孩子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真善美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并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在向善的道路上前行。这些善行故事,也需要我们传承给下一代,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让孩子在听到“XX在此时此刻是怎么做的”时,就立刻明白我们的意思,或坚持应该做的好事,或者马上消除欲做坏事的念头。
5、教育孩子不要作恶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风险,总会经历一些凶险。当孩子面临作恶的考验时,我们是教育孩子弃恶从善,还是鼓励孩子弃善从恶,很多家长可能认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但我还是建议,教育孩子向善始终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因为一旦鼓励孩子作恶,哪怕就一次,也会让孩子觉得作恶并不可耻,当然迫不得已的正当防卫除外。
(付小平,写于2012年9月16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