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

标签:
教育育儿家庭教育亲子教育 |
分类: 原创博文 |
http://s7/middle/6d68a42agc98093914ee6&690
年初,朋友给我来电,说他们学校有一名初中毕业班的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就选择用最残酷的方式来跟这个社会说再见。在电话中,我们唉声叹气,花一般年龄的孩子、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孩子怎么就这样看不开,怎么就这么脆弱呢?
可这并不是个例,有报道说,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我们给这些孩子贴着这样的标签,比如“草莓族”,它是指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很多成年人认为这是因为孩子自身意志力不够坚强、给予孩子的生活条件太好了、挫折教育太少了而导致他们没有办法承受挫折,遇到困难总是想着后退,放弃,退无可退的时候就只能一死来解决所有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在自杀人群中,特别是孩子往往在认知上出现“绝对化”或者“概括化”。
怎么帮助孩子从死胡同、牛角尖、自暴自弃中走出来。家长是关键。
家长往往是把孩子身上的缺点扩大化,逮着孩子身上的缺点就是滔滔不绝、唠唠叨叨,好像孩子身上就只有缺点没有优点。当家长只关注孩子缺点是什么,关注孩子的不足是什么,那么家长看到的只有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孩子的长处、美德就像不存在一样。你会对孩子失去信心。同样孩子也会对自己越来越失望。
家长总是觉得,要像是啄木鸟一样,挑出孩子身上所有的缺点,并督促他们改正,可是我们却忘记了,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孩子身上的缺点永远是改不完的,老是缺点,缺点,孩子对自己的判断就变成,“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们不如把更多目光和焦点放在他们的优点以及长处上,这样他们的长处会越来越多,美德会越来越多。
家长还有一个口头禅是:“如果你不这样,那么我就不怎么样。”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孩子有危机感,让他们知道他们需要改正缺点。但是孩子们的解读却是,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我达不到这个条件,我的父母就不会爱我,我就没有价值。如果父母能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孩子身上是否有缺点,无论有什么样的缺点,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是全部接纳的,我想孩子就会有价值感,就会有安全感,就不容易产生上文提到的两种错误的认知。
另外,家长要清楚,和身体免疫系统一样,我们的心理也要建立强大的免疫系统,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保护下,尽量少的经历痛苦,在这样强大的保护下,孩子的心理免疫系统无法建立。人总会有低潮和高峰,总会有痛苦和哀愁,如果没有建立强大的免疫系统,当遇到消极情绪时,就像没有抵抗力的人,对病毒只能缴械投降。
所以,其实家长们要知道,孩子之所以这么脆弱,这么不堪一击,最大的责任在我们身上。我们没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没有帮助孩子建立心理免疫系统。导致孩子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堪一击。
(本文于5月25日发表于@付小平V的微博,http://weibo.com/1835574314/ykQqMj2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