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锻炼与熏陶,青春期之前的管与教(转)

(2012-09-12 09:44:01)
标签:

教育

育儿

青春期

管教

分类: 教育文选

   http://s16/middle/6d68a42agc9775b90280f&690

    作者案:薛烨岳是我总角之交,小学同学,也是我台南茄萣老家的邻居。上回我与他偕其夫人刘美佐女士在茄萣老家谈起孩子的教养问题,略记了谈话的内容,可对应上次所写的《小子!何莫学夫诗》(522B10版)一文。

  【玩具并非罪恶,但是,过了临界点,就会将小孩的心智塞满。】

  刘女士(全职妈妈,有一子一女就读小学):现在生活周遭的物质太多,造成了孩子不易满足,也容易贪心;而且,外界的刺激又太多,导致了孩子的心思静不下来。这样的环境,让我感到无奈。而且,更麻烦的是,即使我这边不允许,也仍有其他太多太多的来源,真是防不胜防。

  薛仁明:早些年,小孩还长住茄萣时,每次我回来,几乎都要做一件事:把别人新送的玩具收起来。在孩子活动的范围内,除了极少数那一两件外,玩具越少越好,其余的,统统放到仓库里。

  记得有次去人家家里,门一打开,但见整间客厅全是孩子的玩具,几乎踏不进屋子。当时,我第一个念头是,那孩子将来完了!当然,玩具并非罪恶,但是,只要太多,过了临界点,就会将小孩的心智塞满,感受力也会被这些模仿现实太过却又全然是假的东西给限制住,因此,想象、体会的空间就都变小了。所以,一开始就要有所节制;只要是有人送,就收起来;若可行,就直接婉拒,请对方别再送。这事很难吗?倒不会;一回二回,慢慢大家就明白了。

  后来比较麻烦的,大概就是食物。甚至有学校的老师拿垃圾食物当奖品,实在是件很奇怪也很错乱的事情。至于亲戚邻居,就是觉得小孩爱吃(就给),但问题不仅是垃圾食物,更根柢的麻烦是:当孩子从小就习惯所有的大人都迎合他、取悦他,那么,他怎么会不以自我为中心呢?他又何时才会开始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呢?

  刘:但有时会讲不通,而且每次买,都买很多;奶奶以前的生活很困苦,自己都没办法吃到,现在因为补偿心态,就给她的孙子吃。

  薛:这种己所欲,施于人将心比心,当然是很多人都会常犯的坏毛病,也带给了小孩无数的灾难。我以前常劝阻二老,刚开始时,他们也会不高兴,他们也需要有段时间调适。其实,孩子在成长,我们大人也时时需要调适,老人家当然也不例外。

  【恨铁不成钢,通常不是好事;偶尔为之,也要先想看看自己是不是钢。】

  刘:每周回到茄萣,小孩就开始吃零食、喝饮料、打电动,真叫人无奈。

  薛:(笑,看着薛烨岳)这就跟他爸爸有关啰!以前他老爸曾对我说过,自己已经没用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你都已经把自己放弃了,小孩会有出息才怪!(大笑!)

  老实说,小孩在成长,大人是可以受益更多的。因为,在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可以轻易发现许多原来察觉不到的问题。但是,不能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结果,骂他更甚于骂自己,同时,还兼夹着对小孩的不满与对自己的憾恨,硬搅在一起,然后,越骂越生气,越骂越带情绪,这当然会有很大的反效果。

  所以,不能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还一直要求着孩子。恨铁不成钢,通常不是好事;偶尔为之,也要先想想看自己是不是钢?记得当初刚教书时,老要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骂半小时以上;当时自认为会讲道理,都已这样掏心挖肺了,你们竟还如此不受教?结果又越骂越凶。美其名是很认真,很有责任感,但老实说,整个过程中,有一大半,都是在自我催眠。

  后来,等我稍有长进,多少有些自知之明后,骂学生就很少骂超过三分钟,通常,两三句话就差不多了。后来发现,骂得短,骂得精练,常常效果越大。盛怒下的打骂,孩子大概都只记得你发怒的样子,压根就不清楚你到底要传达些什么,这种打骂,几乎就只剩反效果。自己做得到,就不妨说两句;自己做不到,就千万别说。明明不该说,忍不住又硬要说,副作用很快就会出来;将来到了叛逆期,那就有得瞧。只有以身作则,才是教育的不二法门。

  刘:我家的孩子已有些大,不再是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可能会跟你谈条件,或变脸拖延等等。

  薛:我们家是从孩子很小时,就不带他们去看那种为儿童制作的节目;我们出门,也很少迁就他们而去那种专门取悦小孩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我们要去拜访朋友,带小孩去;我们参加活动,小孩跟着去;若是不乖,还会告诫他们不可再犯,否则会被修理,几次之后,他们就有一定的规矩,就会乖乖地坐着;久而久之,他们也渐渐能从我们的去处获得益处。

有些朋友很讶异,我们家的小孩出门,怎么可以那么乖;其实,乖是在外面乖,回到家里,还是吵吵闹闹的。但是,在外头有这分寸之后,对他们帮助还是很大的;别人还在看儿童剧,他们老早就可以到剧场看正式演出了。但是,真要论小孩的天真童趣,他们又完全不比别人少。

【现在的阅读运动几乎都是浅阅读,读得再多,对孩子的帮助都非常有限……

刘:现在书店卖的童书很多都着重图画,小朋友一拿到书都不看文字,都只看图画。

薛:我不赞成小孩看太多漫画、绘本,偶尔看看,当然无妨,但不该成为小孩阅读的主体。现在大肆提倡绘本,其实多少是商业考虑,是书商在投读者所好。看图画,当然比文字轻松愉快,但问题是,轻松愉快之后呢?一本绘本,没几个字,却沉甸甸一本,价格又不便宜,小孩翻了翻,就告诉你,这本书他读完了;结果,不仅对书的一点基本敬重都没有,还因为现在学校阅读运动的推波助澜,竟然误以为自己真的读了很多东西;明明所知所得,极其有限,却还自矜自骄!这样的浅阅读,数量再多,对孩子的帮助都非常有限;甚至习惯之后,还会阻碍他深度阅读的能力与耐性。

我们夫妻有时会去旧书店帮小朋友买少年读物,譬如台湾民间故事、中国历史演义、古人传记、成语故事等,几乎都是文字。现在连(儿子)薛朴都可以看没有注音的书,他早习惯了。在家里,看这些书的定位是娱乐。除了学校作业,他们还得背书,这才是真正的功课。至于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是介于功课跟娱乐之间。依目前情况,他不太会主动看,因为和其他童书相较,这毕竟还是难一些。难的东西,就要稍微规定一下,稍微有一点勉强;但这勉强又不能过度,一过度,就会有反效果,所以不能硬压。

【如果对孩子过度期待,那是做父母的贪念,常会酿成悲剧……

刘:我家女儿的功课比较差一点,帮她作过复习,但不见进步。

薛:有些人天生比较迟钝,当然要帮他一点;但如果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对小孩就会有反作用。很多书读得不算太好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有那么不愉快,就是因为有太多不合理的期待。家长可以有所期待,但不能过度;一旦过度,那就是在害小孩,也会把自己赔进去,最后变成两败俱伤。

对小孩的原则是:可勉强,但不能压;可引领着走,但不要拖着走。小孩年纪越大,越有想法;如果硬压,反弹就大。当他还小的时候,我们对他有弹性;等将来青春期反抗时,他的弹性也会出来;不仅对自己,对别人也会有一种可呼吸、可转圜的弹性。这点很重要。如果我们太严格,将来他对自己,尤其对别人,也容易过于严苛。很多的悲剧,都是太认真的人造成的;认真是好事,但有其临界点。对小孩若过度期待,那是做父母的贪念,常会酿成悲剧。

附带一提,面对小孩时,不应该常常把怎么可能?这样的字眼放在嘴上。我的想法是,天底下什么事都有可能。我以前在中学教书多年,有些看来很离谱的学生之所以喜欢我、也愿意听我说话,原因就只是很少有老师像我这样能体会他们这种学生。大部分的老师,因成长顺遂,本性单纯,看到那样的小孩,马上就会反应:怎么有这种人?但对我而言,为什么不会有呢?世界上本来就是一样米养百样人,本来就是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他特殊的状态,也有他为难之处,所以不宜对别人过于严苛。

譬如,我内人她在学校担任导师,班上有几个住在山里面的小孩,课业成绩不算理想,但做事之漂亮,面对自然环境能力之强大,却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我们的教育其实充满了都会中心,到处都充斥着都会生活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却很难自觉。结果,一个做起农事有模有样的十三四岁孩子,常常会因为功课不好,被那些满脑袋都是都会价值的老师嫌得一无是处。但是,当你看到他面对一条毒蛇时可以那么从容淡定,我们都自叹弗如。我们都应该持些谦卑之心。

【过早开发聪明,常常就会提前停顿;混沌太早凿开,小孩的成长就提早萎死……

刘:小孩子爱问问题,但又常常乱问,到底要不要鼓励孩子发问?

薛:传统教小孩的方式,头一件事,就是先学虚心;一个人先放下自己,然后才能让外面的世界进入你的心里。传统教育之所以不鼓励孩子问问题,正是要他先学会听别人讲话;真要问,等有了年纪、肚子有了东西,届时再问,都还不迟。幼小时候,以虚心为第一要务;小孩虚心,以后学东西就快,也比较不会自我中心、不会刚愎自用,更不会看什么都不顺眼。

现在的孩子喜欢发问,看到啥,就问啥,真是有十万个为什么。大人也很认真,整天忙着响应孩子那些信口提出的问题,但老实说,这并非好事。这样的有问必答,造成小孩理所当然地认为,我问,你就得答,而且要很快地回答。从此,他对未知之事失去耐性,不知道有些事情得放在心里琢磨;也因此,他们不习惯察言观色,不明白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随意发问的小孩,因为问题没办法含着、蓄着,也就没办法有持续性、发展性,结果,等这些浅碟子的问题、反射式的好奇差不多都问完后,他对这世界的兴趣会逐年下降,到了青春期,也会开始了无生气,什么事都觉得无聊。

小孩乱问,有时只是要黏住家长而已。不要让孩子养成这习惯。该答才答,不必要时,就别答,甚至不要让他轻率地提问。愿意听人家讲话,心里才会有别人;如果他很会表达,什么都是我我我,当然会自我中心。

现在的小孩普遍伶牙俐齿,这是被鼓励出来的。老一辈的人不明就里,还以为现代的小孩越来越聪明。其实,过早开发,常常就会提前停顿。庄子讲混沌,七窍开则混沌死;现在的小孩之所以不太有童趣,正是因为混沌提早凿开了。混沌太早凿开,小孩的成长就提早萎死,然后,因含蓄容受的能力都不足,于是稍稍挫折,稍有不如意,就容易闹忧郁,所以现在小学五六年级的小孩就开始闹忧郁。以前我们小学毕业之前,哪知道什么是忧郁?大家看来都笨笨的,这正是因为混沌还在。小孩要有些笨笨的才好。

现在流行小小县长小小议长之类的头衔,这对小孩都不是好事。小时候有些不善言词,其实反而好;孔子刚毅木讷,近仁木讷是个美德。因为木讷之人容易虚心,不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自然就愿意多听一点,多吸纳一些;他的心,容易打得开。这样的虚心,长越大,会越受用;他们不仅学习的能力强,对这个世界也会有一份真心的好意。

  (本文摘自《东方早报》,2012717日和817日,分两次刊载。作者:薛仁明,系台湾作家、学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