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阅读论坛2004年9月创办,已经走过了8年的历程,每一届论坛都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这届论坛为什么要选择儿童和哲学这个主题?
很多年以来,我们把儿童看做是“未成年人”,因此天天声称要"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思想教育",我们不知道“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不知道童年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阶段,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童年有自己的哲学。
儿童阅读推广走过了十年的历程,我们一直在倡导儿童阅读,把更多的图画书、文字的儿童文学还有更多适合儿童的书推荐给孩子们。其实我们需要反思,我们推广的是阅读本身吗?阅读可以解决一切教育的问题吗?
我们总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儿童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大多数的语文老师每天给孩子们讲教材,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习题,以为天天组词、造句、改病句,看拼音写词语,做各种阅读训练题,就可以解决语文学习的问题。母语教育的目标就是如此吗?
教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的自我成长。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游戏、和他人相处、阅读、所有的挫折和成功,都是这个有着无限广度和深度的宇宙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寻找意义,建构意义,努力挣脱每一种束缚,包括自我的束缚,儿童需要在阅读中,在与父母、朋友,自然的交流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并且不断构建自我。
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需要哲学的对话和启蒙。
但儿童需要怎样的哲学启蒙和教育?概念的?演绎的?思辨的?从生活出发的?从文学中感悟的?
第七届南京论坛,我策划了第一次的哲学启蒙课,由李庆明和郭初阳共同执教主题词为“自由”的儿童哲学课。两个人上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梅子涵老师则认为,经典的图画书一定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意味。《中国教育报》的专题报道在这里:http://www.qjmy.cn/web/article/201107/1057.shtml。
中国儿童阅读论坛走进深圳活动,李庆明和郭初阳再次同题,执教“平等”。小李先生的课是思辨的,也是煽情的,郭老师的课是寓言式的,隐喻性的。
儿童的哲学的阅读似乎也在逐渐热起来。《新京报》做了一个专题:在这里:http://www.wenming.cn/qmyd_pd/jckd/201108/t20110822_292830.shtml
其实“革命”刚刚开始,我在设计亲近母语十二五课题的时候,特别成立了“儿童智慧”项目组,儿童哲学和儿童智慧当然不是一个概念,但我在设计本届论坛的时候,还是启用的“儿童和哲学”。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朋友问我:你认为儿童哲学问题,在母语教育的范畴里吗?是亲近母语研究的对象吗?我说,严格说,尤其是从近代后的分科教学来说,当然不是。但就像当初儿童阅读是因为跟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才有今天的局面一样,儿童哲学的探究,儿童本位的探寻和落实,看来还是要靠在儿童母语教育的框架内来研究。这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担当。
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儿童的心灵,让儿童获得生命的智慧,而不是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技能。儿童的哲学,儿童的哲学教育需要被关注,需要去实践和探索。
我相信儿童的哲学启蒙不是讲解一些哲学的概念,我相信儿童的哲学教育最好的形式是通过图画书、故事、案例和儿童进行具体的探讨,我相信我们的哲学教育不可能照搬西方的一套哲学教育体系,我相信中国的哲学和生命智慧在儿童的血液里。
但我们需要从学习开始,了解李普曼的努力,学习马修斯的哲学,学习毛毛虫哲学基金会的实践和研究。研习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
这届论坛是一种尝试,是一批有志者的聚会。是上路前的准备,是对同行者的召唤。
台湾国学大家、钱穆先生的弟子辛意云,文字学家曾维范,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儿童文化学者朱自强,薛瑞萍将给你讲述他们理解的儿童的哲学,理想的儿童的哲学教育。
当代著名哲学家陈家琪也给孩子们上哲学课,哲学家的哲学课很值得期待,我也为他捏着一把汗。郭初阳、李庆明、周益民、蒋军晶、周其星、刘颖将为你执教从生活出发的儿童哲学课、图画书中的儿童哲学、孔子的伦理和哲学等等, 各种角度的哲学课堂,不同维度出发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