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座提纲: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儿童教育意义

(2011-08-19 22:14:10)
标签:

杂谈

好久没有时间写博文了,把2010年11月在杭州天长小学讲的一个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讲座提纲放在这里,有空来完成吧。

 

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儿童教育意义

                                             徐冬梅

 

一、寻找坐标:关于整本书阅读(班级读书会)

1.从产生看

·建国以来整本书阅读不在语文教育课程框架内

·2000年以后,儿童阅读蓬勃开展,把儿童文学引进小学语文教学—儿童阅读(儿童阅读推广人)

   ·小学语文课程下的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

  ·儿童文学的阅读(儿童文学的阅读)

   ·儿童的文学阅读

(我们现在的语文大多以教教材为主)

教育体制的层面、学科理论层面、技术层面

对本次报告的界定:儿童文学阅读的整本书阅读

2.从方式看

·诵读  诗性文本      积累     熟读成诵(推荐郭初阳《弟子规》)(诵读是种精神的仪式)念、读、吟、唱(吟诵上网找,课标中的80首古诗由两位语文老师吟诵。例《枫桥夜泊》的吟诵)(华得福教育的吟诵)

建议把经典诵读改成儿童诵读

多背多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

·精读  教材中的课文   质     方法

·略读  课内到课外延伸、主题单元(新语文读本)、整本书 

·浏览   信息

 

二、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的儿童教育意义

和教材中的课文教学、整本书自由阅读的比较

内容选择:来自于儿童生活和情感、有一定长度和难度

师生角色: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教学方式:协作·分享  氛围的营造和话题设计(教师的角色不是教授)

教学目标:丰富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文学教育的局面(语言教育、生命教育)

语言发展、人文素养、学习力、心性

 

一是整本书,二是语言发展,三是文学性

学习力——儿童在阅读中体会到的东西是我们无法想到的。

学生的学习存在问题往往是阅读存在问题。

心性——感性、理性(判断力、意志力)、灵性(灵性怎样培养:诵读。诵读的文本必须是有灵性的文本。读有灵性的书,就是又重又轻的作品,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书)

培养儿童有良好的心性,要对生命有感悟。生命是个旅程,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做什么?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如果把整本书阅读又变成一节语文课,很糟糕。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

 

三、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类型

1.以内容分:图画书、文字的童书(儿童文学、百科)

2.以形式分:大声读、以片段带整本书、读后交流课、读写结合

3.从不同的教学目标分:文学欣赏课、从文学学语言、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

(1)大声读

给老师四本书,用中午、放学后的时间,一个月读一本书,一个小学阶段就可以读48本

阅读很重要如何做?教师带着孩子在教室里读书,很容易;每个屋檐下都有给孩子朗读的爸爸妈妈;从政府做起。孩子的阅读从听开始的。书佛世界,耳根最()

  宋代的说书人。大声读给孩子听。

一个阅读能力差的孩子,一定是缺少父母读书的经历。孩子六岁以前,给孩子多读书。

徐给高二的儿子每晚睡觉前读《国学的天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等作品

(2)以片段带整本书

周益民《小王子》、闫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曲,如果仅仅是作为单篇教学,肯定上不好)

如果你在读书中,发现某个片段非常好,要打破课内课外阅读的界限。

(3)现在一般看到的是读后交流课、读写结合

只要目标准确,怎样的探索都可以。

整本书阅读很丰富,要放手做些探索。如果选择儿童文学,两个关键词要把握:一文学,二儿童。

讲述、交流、认知等各个方面用文本让学生安静下来。

为什么浮躁?因为不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一直在寻找,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浮沉开不出花朵

 

四、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的儿童教育意义实现的要点

共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交流课

1.阅读:共读一本书

   共读建立起的话语环境使得成员拥有了相通的言语方式。语言的本质是人的存在,言语方式相通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相互认同与包容。

共读也使得读书会的讨论交流更富有针对性与效率。每一位个体将各自不同的背景投影于同一个文本、话题,其间的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将得到最大效应的同化。

——作品的选择

情景的复现和体验

整本书的系列场景、细节画面、留白画面

例:可以将《淘气包马小跳》、《小尼古拉》等对比。

2.话题的设计

   如果说情境体验长在“感情深度”,话题交流则更重于“思维深度”。

(1)“主题”的选定

文本和儿童

(2)逻辑关系的建立。

“主题”需要通过话题才能抵达。话题是“主题”的分解。围绕“主题”,话题群应该呈现

 

周益民、蒋军晶、岳乃红当前班级读书会的领军人物,

周益民——哲理的地方,像个诗人

蒋军晶——引发矛盾,激发深入思考。较理性

岳乃红——文本和儿童的结合点,较感性

《戴脚环的大雁》、《毛毛》儿童理性的开掘上

3.班级读书会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孩子们在阅读中共同成长

阅读者:

组织者

是聊友

例:读画书《团圆》谈读后交流课。

阅读交流课。三个环节。整本书阅读一定在之前进行。一读前交流   二讲述   三读后交流。

整本书主题更丰富,图画书的主题单一。

在整本书的交流中,一定先要回忆整本书内容

整本书中往往有重要的线索。

只能提三个问题?

1.爸爸回来多少天?每天做了什么?(理下故事的脉络)

2.毛毛喜欢好运硬币吗?从哪里看出来?我这么喜欢好运硬币,为什么要给爸爸?——整本书中往往有重要的线索。

3.我跟爸爸的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又这幅画做书的封面?封底是什么?

 

图画书有张力。我们不需要设计很多问题。但要指向主旨的问题。

 

附录:推荐书目: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儿童文学的乐趣》

《学校是一段旅程》

《解放孩子的潜能》

《儿童的阅读和为了儿童的阅读》

《班级读书会ABC》

《打磨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