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问

(2010-11-07 17:50:28)
标签:

杂谈

一、关于儿童读经:

1.关于儿童读经目前争议很大,对此,您有何看法?

答:我不赞成儿童读经,但主张儿童诵读、学习他们可以亲近的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他什么书都不要读,就只要读四书五经就行的读经论调,能够流行,主要原因是当代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当代教育没有能关注儿童的精神发展和品格养成。其次是中国强大以后的“文化回归”,这种回归更多是成人的一种文化乡愁。

有争议是好事,说明大家都开始关注教育问题,文化方向问题,在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现代文明的一个思想资源,但绝对不是全部,不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

 

2. 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读经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经典诵读与儿童读经的异同?

答:选择适宜的内容,用适宜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显然是必须的。例如让儿童诵读一些清浅的,可以引发儿童感动的古典诗词,带领儿童参加一些为儿童设计的传统文化的体验性的活动,都是很好的。

    我们更多提的是“儿童诵读”。儿童读经和儿童诵读的共同点在“诵读”。诵读是儿童学习语言、养成语感、培养定力的重要的阅读方法。儿童读经只让儿童诵读蒙学、国学的经典,方法上只要一味读背,不顾儿童的兴趣和接受。儿童诵读是从儿童出发,诵读适合他们的诗性文本,是现代教育意义上的诵读教育。我们的诵读是从符合儿童的天性的童谣、童诗开始的,然后逐渐有一些浅易的古诗,孩子们可以接受的现代诗、外国诗歌等等。儿童诵读强调让儿童建立和诵读文本本身的精神联系。

 

3. 有人提出不能让孩子“跪”着读《弟子规》,而应该“站”着读。对此,您是否赞同?

 答:我是反对让儿童诵读《弟子规》的。现代教育的理念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当然很多人狭义的理解这种解放,解放不是放纵。《弟子规》是束缚儿童的,无论从语言上,还是思想上,我认为它都不值得给孩子们诵读。如果要把它当做一种文化文本来读学习的话,也要和孩子们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倡导儿童读经者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自己“跪着”,也主张儿童“跪着”,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这个民族就会永远跪着。“五四”以来废止读经,当然似乎有“斩断”了传统文化根基的巨大遗憾,但其发现个人的价值,张扬个性,让中国人站起来的精神和立场是不会错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要走出蒙昧,走向现代文明,重新树立自己的民族形象,固然要正视自己的传统,学习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但绝不是“跪着”去发扬。孔老夫子如果看到自己的子孙经历了千秋万代,还只会诵背他的教诲,而没有独立的个性,创造的精神,生机勃勃的品格的话,会掩面长哭的。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

1. 您认为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您是否同意目前普遍通行的课内以教材学习为主、课外自主阅读为辅的母语教育模式?

答: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素质,问题多多。最大问题还是要着手从改变课程内容入手,最核心的问题是课程内容和课程执行,最容易改变的也是这两个问题。要改变这个问题,就要从最重要的课程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改起。在现有条件下,我们的教材、课程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只要愿意改变一点点教育机制。

   不同意。我们一直在努力。绝大多数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这个话也没错,但儿童要学好语文,只学习教科书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有条件的老师和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们更多的诵读和阅读,给孩子们充分的母语的滋养。

2.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应从儿童出发、走向儿童,对此您有何看法?

 答:这本来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之义。在社会中发现“人”,真正发现人,尊重每一个个体,激发和发挥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在教育中发现“儿童”,真正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唤醒和激发儿童语言学习的潜能,是语文教育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第一重要的命题。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儿童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真正发现儿童。认为一个成年人站在儿童面前,天生就是教育者的传统观念是落后的。

 

三、关于吟诵进课堂

1. 对于吟诵进课堂,您觉得有多大的必要性?

答:吟诵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文化抢救、文化传承意义上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不主张提“吟诵进课堂”这样的提法,因为“欲速则不达”。很多提出“进课堂”的东西,例如“廉政进课堂”“京剧进课堂”,大多无疾而终。吟诵作为欣赏古典诗文、体会传统文化精神非常好的方式,我更主张吟诵渐渐回归教育,回归生活。就回归教育体系来说,我主张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上做一些改良,原来中小学的古诗教学往往是诵读加上背景介绍、意义阐释这样的模式,而对于中国诗歌的特质,音韵之美、兴发感动的特质关注不够,让儿童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习吟诵,体会诗歌的意蕴、情境,再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一定的意义阐发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

 

2. 如果吟诵进课堂,您认为最大的障碍和阻力是什么?

答:教师素养问题。但这不能怪教师。希望今后的语文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能关注教师本身的母语素养、文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教学技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