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问
(2010-11-07 17:50:28)
标签:
杂谈 |
一、关于儿童读经:
1.关于儿童读经目前争议很大,对此,您有何看法?
答:我不赞成儿童读经,但主张儿童诵读、学习他们可以亲近的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他什么书都不要读,就只要读四书五经就行的读经论调,能够流行,主要原因是当代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当代教育没有能关注儿童的精神发展和品格养成。其次是中国强大以后的“文化回归”,这种回归更多是成人的一种文化乡愁。
有争议是好事,说明大家都开始关注教育问题,文化方向问题,在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现代文明的一个思想资源,但绝对不是全部,不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
2. 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读经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经典诵读与儿童读经的异同?
答:选择适宜的内容,用适宜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显然是必须的。例如让儿童诵读一些清浅的,可以引发儿童感动的古典诗词,带领儿童参加一些为儿童设计的传统文化的体验性的活动,都是很好的。
3.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
1. 您认为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您是否同意目前普遍通行的课内以教材学习为主、课外自主阅读为辅的母语教育模式?
答: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素质,问题多多。最大问题还是要着手从改变课程内容入手,最核心的问题是课程内容和课程执行,最容易改变的也是这两个问题。要改变这个问题,就要从最重要的课程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改起。在现有条件下,我们的教材、课程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只要愿意改变一点点教育机制。
2.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应从儿童出发、走向儿童,对此您有何看法?
三、关于吟诵进课堂
1. 对于吟诵进课堂,您觉得有多大的必要性?
答:吟诵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文化抢救、文化传承意义上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不主张提“吟诵进课堂”这样的提法,因为“欲速则不达”。很多提出“进课堂”的东西,例如“廉政进课堂”“京剧进课堂”,大多无疾而终。吟诵作为欣赏古典诗文、体会传统文化精神非常好的方式,我更主张吟诵渐渐回归教育,回归生活。就回归教育体系来说,我主张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上做一些改良,原来中小学的古诗教学往往是诵读加上背景介绍、意义阐释这样的模式,而对于中国诗歌的特质,音韵之美、兴发感动的特质关注不够,让儿童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习吟诵,体会诗歌的意蕴、情境,再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一定的意义阐发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
2. 如果吟诵进课堂,您认为最大的障碍和阻力是什么?
答:教师素养问题。但这不能怪教师。希望今后的语文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能关注教师本身的母语素养、文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