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违法屡禁不止?上海交通委绝不容忍!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出租汽车产业
责令整改的期限过后,滴滴平台车辆不合规率仍超8成
7月2日,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对滴滴出行等几家沪上网约车平台进行执法检查。这次检查备受社会关注的原因,是6月13日上海一名无证滴滴网约车司机为了躲避运管执法,驾车抗法逃逸,造成1名交通执法人员、2名行人及车上1名乘客不同程度受伤,其中一人伤势严重,事件发生后,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执法总队紧急约谈滴滴出行,责令滴滴在6月底前清退平台内无网约租车资质的注册车辆。
然而,7月2日的检查结果令人失望——检查组在滴滴平台现场随机抽查了企业平台6个订单和市网约车监管平台7个订单,经比对,其中有11个订单中的车辆显示为无营运资质车辆,不合格率高达84.6%。此外,同时在全市街面查获的98件网约车非营运车辆案件中,涉及滴滴平台的有36件。
显然,滴滴又一次对主管部门的要求置若罔闻,在组织非法运营方面,丝毫没有罢手的意思。
只谈安全、避谈合规的背后是滴滴难以承受的合规成本
就在同一天,滴滴出行在北京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等多名核心高管亮相。整个过程中,滴滴大谈所谓“安全”,却极少提及“合规”。在记者的追问下,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仅表示“(在合规化方面)整个滴滴全都是在跟所有城市的主管部门在非常密切的沟通”,“配合主管部门在做一些‘清理’或者做一些‘限制’”。这段充满语病、意思费解的答复,不仅与各位高管提到滴滴“建设安全体系”时的滔滔不绝形成鲜明对比,也与联合调查组去年对滴滴提出的“全面依法合规经营”整改要求相去甚远。
其实,这是滴滴自去年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调查组进驻,开展网约车专项整治以来的一贯策略,就是只谈“安全”、避谈合规。
究其原因,恐怕是如今的滴滴根本无法承担全面合规化的成本。
2018年两起网约车司机杀人案件,让滴滴本来已经向IPO发起的冲刺踩下刹车,如今,滴滴顺风车业务重启仍无时间表,2018年全年亏损109亿元更让投资者萌生寒意。雪上加霜的是,2019年以来,高德打车、哈逻出行、美团打车等平台相继推出了网约车聚合模式,将不同平台的车辆整合在一起供乘客呼叫,这种网约车领域的“合纵”让一些原本力量弱小的平台搭载上大流量入口,集量变为质变,对滴滴一家独大的市场地位形成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让已经习惯处于网约车“生态链”顶端的滴滴感受到了来自脑后的寒意。滴滴与平台上绝大多数车辆和人员的关系松散,既不是“滴滴的车”,也不是“滴滴的人”,一旦聚合模式的影响力增大,滴滴流量的优势不再明显,司机和车辆极有可能转投条件更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