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我们回到了“传统”
 (2017-07-07 00:04:01)
	
			
					(2017-07-07 00:04:01)		| 标签: 文化 | 分类: 消费看点 | 
这些日子要办的事情还比较多,总觉得时间“有点”不够用,尽管昨天预报今天京城有大到暴雨,还是一早与朋友们商量要不要向机场出发,最后商定计划不变。
今天从早晨就在下雨,我在打车时还拍了首约司机的照片,到集合地点直至再出发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想起早晨接了一个奇怪的短信就怕有病毒就给删了。当我们的车辆驶上机场高速时,一个几辆巡游出租汽车与首汽约车同时入框的画面映入眼帘,和平时一样我拿出手机想拍照,但是发现手机已经动不了了……几次开关机之后,我才发现我的手机就真的是一部裸机,裸到我自己都不认识,不要说近2000个电话号码不见了,连微信与微博等也全没了,连我最近拍的还未来得及倒到电脑上的照片也全没有了,我和朋友说,我与大家“失联”了。以前都用电话本,还有存名片,当时我自认脑子好,能背出不少的电话,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颈椎病造成的“健忘”,尤其是现在都是见面扫一扫就知道,哪还有“烂笔头子”的“好传统”。尽管我的此轮打车笔记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经记了6年,27本之多,但是许多电话资讯等内容还是存在了手机及电脑里,前年电脑出问题时,我是费了很大力气找了专家朋友近两天才恢复了80%多,这次我赶快与身边的朋友说快点帮我把你们知道的电话赶快给我吧。
从机场回到家里要找两个电话,我正着急,快90岁的老妈拿出了一个记了快20年的电话本,一看到手写的电话号码安静地躺在本上,心理有种踏实的感觉。此时想起半个月前,因家中有亲人住院,当我们那天办完所有的事情准备回家的时候天色已晚,附近打车已经不太方便,孩子说,我叫车吧,我说好,可是任凭我们怎样转换方向与地点,就是无法叫到车,在近一个小时的等待叫车中,我们曾与平台交涉希望帮助我们,但是平台好像也没有什么办法,还是让我们找能使用软件或是微信的地方,我们在无奈下使用了传统的电招叫车,结果很快车就来了。
如今,我们越来越依赖“插电”的日子,仿佛离开了“电”就不知所措,不会生活与工作。
记得我在去年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重拾“不插电生活”的话题》其中就写到,如今很多人“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腿脚交给了汽车”的时候,人们在感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对于“插电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性,以至于来不及思考离开这些东西时该怎样生活:没有了洗衣机,年轻人会使用洗衣板吗(也许这里需要调侃一句的是,搓板是洗衣服用的,不是用来让人跪着惩罚的用品)?没有了电冰箱,我们的食物都放哪?没有了电视我们晚上到哪找“星星”?没有了电脑还会写多少字?没有了手机你还会用以前手写的电话本吗……
想试问一句,如今许多人离开了网约还会打车吗?有些巡游车司机师傅离开了平台还会巡游拉活吗?
都说“电脑”胜于人脑,我们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当电脑“歇脚”的时候,也是误事的时候,所以利用它为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而不是依赖它变成我们离不开的拐棍。
 
致我的朋友们:当今天我的手机遭遇不明障碍“歇脚”的时候,我变得无语与无奈,谁让我过于信任这“万能”的“办公用具”?尽管我做过部分备份不知道能找回多少。望朋友们有事先别用微信找我,可以直接联系我,也可以在微博留言。待我找回部分资料后才能与大家多多沟通。抱歉了,还望大家理解。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