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色消费大有可为

(2015-08-23 17:55:43)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看点

记得几年前,一家著名公司在请媒体活动时问大家,我们能为环保做点什么,于是大家敞开了话匣子,有的说出门随手关灯,有的说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有的说外出喝咖啡可以自带杯子,有的说淘米的水可以洗菜,有的说洗菜的水可以擦地,还有的说每周少开一天车……

其实对于环保的举措还有许多许多。因为绿色消费已经提上了日程。

绿色消费再认识

 在百度中关于绿色消费是这样解释的,绿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其实对绿色消费大家并不陌生,只是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上可能会不太在意罢了,例如,淘米的水是否留下来洗菜了?洗菜的水是否流下来擦地了等等。记得一位世界5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经理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以前我们真的不太在意身边的小事,觉得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改变的事情,但是当雾霾来的时候,当空气质量影响到我的家人和后代的时候,我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要加强了。于是,我们一起呼吁周围的同事和周边的企业中午吃饭休息时随手关灯,这比每年地球熄灯一小时还有意义,呼吁更多行人在十字路口过马路等等绿色。

生活经验靠积累,环境保护也是靠积累,而环保意识的培育更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你认识绿色标志吗?

2015北京市第三届节能环保低碳系列宣传活动中,看到了一页小宣传纸,标题是这些标你认识吗?说实话,面对这些绿色的标志,能认出来的还真不多,也许我是个吃货或是总去买吃食吧,只认识那个绿色食品的标志。

如果问您绿色标志有多少您能回答上来吗?我数了数,居然有二十几个,例如中国节水标志,中国节能产品标志,国家免检标志,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志,中国一型环境标志,中国二型环境标志,中国三型环境标志,有机产品标志,能效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森林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绿色市场认证标志,ISO14000认证标志,中国环保产品认证,可循环利用标志,中国质量环保产品认证,国家抗菌标志,纺织品环境友好标签,绿色材料标志,安全饮品标志,绿色建材产品标志,纺织品生态标签,绿色建材认证等等。

要认识这些标志,可能一两天甚至一周时间甚至是一个月时间都背不下来,不过没关系,随着这些标签或标志的逐步使用,他们的样子也会逐渐深入人心。

碳排放和林业碳汇

什么是碳足迹?碳足迹它代表1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天然物质,碳消耗得越多,导致地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重。反之碳足迹就轻。

大家都可以算算自己的碳排放,了解一下您在日常工作、生活与差旅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我的手中有一张表,说的是从北京西直门到八达岭的路程有43公里,而使用不同的出行方式就可以算出碳排量的差距。

五种出行方式,第一种是私家车,排碳量是21.2758kg,减排量是零,推荐度是一颗星;第二种是出租车,排碳量是10.877kg,减排量是10.881,推荐度是两颗星,第三种是合乘,排碳量是7.253kg,减排量是14.505,推荐度是三颗星;第四种是轨道交通,排碳量是2.2622,减排量是19.136,推荐度是4颗星,第五种是公交,排碳量是0.849,排碳量是20.909,推荐度是五颗星。

通过上述计算,算出了我们的碳足迹,您也知道自己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了吧?早在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的呼吁,希望藉此减缓全球变暖的脚步。

说到碳补偿就要提到林业碳汇,您知道林业碳汇吗?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的好处是,减缓气候变暖,成本比工业减排低,促进生物多样化保护,还能增加当地社区的收入。

看来植树造林是我们今后长期的任务与目标,我们也期待在保护森林植被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环境。

 绿色消费大有可为

绿色消费大有可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