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费文化看过来:汽车设计者的初衷是什么?

(2015-07-19 16:37:33)
标签:

文化

分类: 汽车交通文化传播

消费有文化,消费品的设计理念及使用也应该有文化,甚至是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汽车就是其中之一。汽车可能也是大众耐用消费品中唯一需要依法使用的产品。既然有约束我们就应该在使用前和使用中好好了解它的文化与历史。

从马路说开去的汽车历史

汽车诞生至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说到汽车的发明,恐怕连小孩子都知道是卡尔·本茨1885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三轮汽车,并于1886129日获得世界第一项汽车发明专利,这一天被大多数人称为现代汽车诞生日,同时他也被后人誉为“汽车之父”。 卡尔·本茨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汽车事业。

1886,德国人哥德利普·戴姆勒在一辆四轮马车上安装了自己研制的汽车发动机,以每小时18千米“令人窒息”的速度行驶,人类历史上第一辆四轮汽车诞生了。

福特汽车公司凭着创始人亨利·福特“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的梦想和远见卓识,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批量生产汽车的厂家。

当汽车进入到第二个世纪的时候,“汽车大国”这个从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的指标或者说是数字在不断变换着国度,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中国,当我们兴奋地从两个轮子的自行车王国向四个轮子的汽车社会迈进的时候,关于汽车发展中的那些事已经在消费的繁荣中被渐渐忘却,发明人的初衷是什么仿佛很难找到对话的窗口。

与汽车相配套的是路。汽车诞生之前人们出行因为是马车,所以人们管行车的路叫马路。即便是有了汽车之后民间的习惯叫法还是马路,而官方则是叫公路或是道路。柏油路的诞生时间很难确认,而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诞生在德国,叫艾伏斯公路,是德国科隆市市长康瑞德海迪那于1932年发明并建造的,全长10公里。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修建高速公路的起步虽然不早,但是挺进速度却很快,截至2014年底,中国大陆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已达到11.195万公里,可谓世界之最。

“路怒族”的不断出现说明了什么

最近,关于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一事引起网络的一场争论,关于道德,关于文明出行等话题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探讨,但是问题的根本并不只是缺乏交通文明这么简单。

汽车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有着文化属性的,但是这些年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让我们只是把汽车开回家,却把汽车文化还回了厂家。

记得十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汽车节目主持人就说,我是老婆不借车不借,可见汽车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许多有识之士也都将汽车比作家中的一口人,呵护保养有加,因为汽车是有人的属性的,你善待它,它也会好好服务于你,而我们许多人只是将汽车当成了代步工具,更有甚者认为我有钱消费,就有权在马路上任性驾驶,所以从出发点上就错了。

以前驾驶员是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就要讲职业道德,而遵守交通法规是职业道德的底线,因此职业司机没有人愿意触碰底线。记得18年前我学车时校长就说,一位好的司机可以同时前后左右开四辆车,如发现这些车辆有问题可以及时提醒这些车辆的车主。

然而,随着汽车进入家庭速度的过快增长,我们已经把驾驶汽车当成了一种技能,而非职业,因此,司机的职业道德已经没有了衡量的底线,礼仪和礼让都飘到九霄云外,飙车、斗车、别车、抢线等等统统展现在道路上。

当我们告别了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向四个轮子迈进的时候是否想过汽车社会会是什么样?细想一想我们身边,以北京为例,汽车保有量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从400万辆到500辆用了多少时间?只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让我们跑步进入了汽车社会。汽车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来不及思考,来不及采取应对措施,我们往往是在按下葫芦起了瓢的被动治理中措手不及。人与车、人与交通、车与交通的如此多的不和谐才会比比皆是。

多年来,卖车的只管卖车,修路的只管修路,汽车文化的缺位与欠账,让我们离汽车文化和交通文明越来越远。当我们跌跌撞撞地进入了汽车社会时,所有的不适应、所有的质疑都体现在了出行难的话题上。而这种难其实许多都是人为造成的困扰与自扰。交通法规面前车车平等,无论你是奥迪还是奥拓;驾驶者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总裁还是私家车小车主,都该是遵纪守法的驾驶者。而汽车绝不是给路怒族设计的发泄工具。

汽车文化去哪儿了?

二十世纪,人们说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二十一世纪的汽车是什么?汽车在改变我们生活半径的同时,还应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汽车文明带来的便利。

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伴着汽车文化的前行而传承的,汽车文化从历史走到今天,除了发明、创新、品牌史,还有汽车行为文化和汽车精神文化等。

记得20多年前,许多著名汽车公司进入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媒体讲汽车文化的故事,从发明到创造,从能源到道路,从简单的儿童安全座椅到系好安全带,从道路上的隔离带讲到儿童安全意识的培养,从新能源讲到环保,可以说无处不在,希望通过媒体告诉中国的消费者,那时网络还不像如今这样发达,但是传播却能深入人心。如今网络无处不在,可是许多内容却已经随着时间的推进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也许还落上了许多尘土让人难以辨认。

都说没有文化的商业是没有前途的,同样没有文化的汽车是开不远的,就像如今我们的交通车辆被堵在路上,却痛在大家的心上。

这两年文化的大发展让许多电视节目十分火热,尤其是真人秀的节目在烧钱的同时让明星们荷包满满,不用认真表演也一样有收视,像《爸爸去哪儿》火了电视,火了电影,还带火了图书,然而却找不到汽车文化与交通文明的结合点。

在众多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没有一档关于汽车文化与交通文化的节目。汽车工业100多年的历史,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话题可以让百姓受益,但是百姓又知道多少?如今,卖车的只管卖车,买车的只是把车的“躯体”“娶”回了家(尤其是豪车),那个造车的理念和文化的精髓及品牌的内涵却留在了厂家。不是拥有了名牌车就拥有了名牌车的思想,外国人买名牌车是要给车增光,而我们是给名牌车抹黑。

如何告别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交通管理和出行模式,只有用汽车文化和交通文化的力量才能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和改掉不文明的交通陋习。

呼唤汽车文化的早日回归与传承,呼唤交通文明的早日到来。

消费文化看过来:汽车设计者的初衷是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