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渐入佳境

标签:
娱乐文化 |
分类: 文化看点 |
从1985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GDP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等概念;后来我们知道了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再后来我们又知道了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去年我们又看到了文化部等部门公布的文化消费指数,知道了文化消费指数越高,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越大,说明在经济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这个地区或者个人的文化生活越丰富。
文化,一面适时举起的旗帜
记得小时候,父母们的工资就以满足家庭中众多人口的吃穿为主,偶尔的看场电影或是买本图书会高兴得几天睡不好觉,与其说当时对文化产品的渴求就如同今日的奢侈品消费,不如说是某种特定环境下的消费。如今,大家经常反问是自己的饭量变小了,还是生活变好了?回答一定是后者。物质的极大丰富已经让我们对于吃的饱变成吃得好或是吃得少。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腾出的费用让我们有实力享受文化的“各种大餐”,因此,文化消费指数的不断升高,说明了我们从温饱走向小康社会的变迁。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人们开始向着更高质量的生活目标迈进,文化开始向我们走来。
去年11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中国文化消费指数,山西文化消费满意度以96.2分,超越京津,排名第一。
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与历史,但是中国的文化产业才初具规模。据测算,中国内地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026.1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公布的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38亿元,存在超过3.6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
一个经济的大国与强国必须走文化强国之路,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
影视,不仅是票房与收视
说到文化自然离不开影视,应该说近年来中国的影视是年年上台阶,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说到电影,就要说到票房,看一看从2008年以来至今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您就会知道,电影这个文化符号的一部分是以怎样爆发的速度前行的。2008年我们的电影票房是43.41亿元;2009年达到62亿元;而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破了百亿,达到101.7亿元,城市观影人数为2.5亿人次;2011年电影票房指向131亿元;2012年票房达到171亿元,观影人次为4.6亿人次;2013年再探新高,迈过200亿元的门槛,达到217亿元人民币(约合3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7%,观影人次达到6.1亿人次;而今年上半年票房就超过134亿元。票房连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让中国正大踏步地向电影大国迈进。
当然,不断增长的电影票房也拉动电影院的建立,仅2013年新开业的电影院就有903家,这也使中国的电影屏幕数达到了1.8万多块,其中90%为数字电影屏幕,但是就是这样的数字还不到美国屏幕数的一半。虽然2013年我们的票房收入已经10倍于2006年,但是比起109亿美元的北美票房,我们还有不小差距,毕竟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之多,因此我们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比票房更重要的就是,中国如何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虽然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但是国产片不断发力,中国电影人也正在向电影强国发起冲击。
说到影视文化就离不开电视剧,从当年几部万人空巷的著名电视剧开始,改变了过去二三十年国人晚间休闲的方式,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已经成为了家庭休闲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控器经济已经让电视机生产企业在需求、创新与引导中不断探索,并把彩电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的成绩单骄傲地写上了中国的名字。
再说影视剧的制作,应该说从大陆第一部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开始,到《西游记》、《红楼梦》、《渴望》等经典剧目,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电视剧已经从创作部门的卖方市场进入到电视台选片的买方市场,并在数量上远远供大于求,甚至超过了50%,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如何在拼收视的同时少些狗血,多些正能量,多些原创是今后电视人努力的方向。
当然,除了影视剧,体育迷们的需求也在遥控器键上找到了最好的出口,就拿不久前举办的世界杯来说,作为世界球迷的狂欢节,虽然时差让中国球迷错愕,但是中国收视率也为世界好收视大大加分。
演出,撑起不谢幕的剧场
剧场的演出与“真人秀”对于演员的要求是比影视剧更要有功底,如今活跃在影视剧中的众星们许多都是人艺等舞台剧“练”出来的台柱子。
说到各种演出,其实形式比影视剧的分类多得多,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所以除了我们常接触的歌剧(分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等)、舞剧(分民族舞与芭蕾舞等)等表演形式以外,光戏曲这个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有多达360多个剧种,其中尤以京剧、黄梅戏、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更具影响力。
说到到剧场演出,这些年政府的扶植政策以及财政补贴就是让更多的消费者走进剧场,吸收更多的文化养分,就拿北京来说,活跃的演艺市场让京城百姓或是来京的游客能够享受京城文化的氛围。天桥——这个在解放前以杂耍和曲艺为主的艺人聚集地和演艺场,如今成了北京文化名片的一个亮点。
除了固定演出场的演出以外,多种形式的驻场演出也是近年来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可阻挡的新趋势。从以张艺谋为代表打造的《印象刘三姐》开始,旅游胜地实景的演出场越来越多,而且不惜花巨资打造,虽然许多旅游景点的负责人说,投入过大,收回还需要从长计议,但是震撼的场景与演出场不同的效果让许多看过演出的人终身难忘。因此,具有多种效果与功能的驻场演出虽然投入很大,但是并没有阻止文化人探索的脚步。
书画,在静中陶冶情操
在百度的搜搜中书画是书法与绘画的总称,但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书画消费还含有图书与书画的组成。
与演出场的动和喧嚣形成反差的是读书需要安静,欣赏书画作品也需要心平气和的好环境。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与教辅等用书)。2011年4月有媒体以《出版大国的尴尬:中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不变》探讨了中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何20年徘徊不前,指出破解的出路又在哪里。文中指出,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3年过去了,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媒体公布的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而在此之前的数字显示,2013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为-1.39%,但是库存却相应增加。
虽然在近十年间,中国图书品种和销售码洋不断增加,但是人均图书消费量和纸质图书阅读量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虽然电子阅读在不断增加,但是纸质图书的阅读与电子平台上的阅读不是一个概念,书香与墨香带给我们的感悟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消失,而应该加强。
再说书画,虽然前几年价格高得有些离谱,尤其是拍卖信息中高价位的不断传递,让许多书画家有些坐不住,也跃跃欲试希望在文化大发展中找到自己的“钱途”与前途,十八大以后,尤其是当廉政之风刮来时,书画回归了艺术的本位,许多“名人”也开始放下“身价”,用创作而不再是炒作来迎合市场的需求。
经历过洗礼之后的书画消费,应该来得更务实,更贴近百姓的需求。
渐入佳境的文化消费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