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日记(十四)洋县醴泉寺大殿

分类: 读书与爱好 |
汉中日记(十四)洋县醴泉寺大殿
期待许久,今天终于有机会再访洋县,探访醴泉寺。这座寺庙位于磨子桥镇旁的小山坡上,正值仲春时节,周围地形起伏,那座孤零零的大殿,灰砖飞檐,被油菜花和蚕豆花田簇拥,风景优美。
但,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大殿仍保留有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建筑座东向西,砖木结构,面阔五间11.7米,进深三间10.6米,歇山灰瓦顶,砖雕花脊。收山大于一间,正脊较短,举折平缓。采用“大额式”做法。檐下置柱头科、角科斗拱,均为三踩单昂、前后檐各六攒,两山檐各四攒,布置疏朗。檐柱高2.6米,有显著“侧脚”、“生起”。砖砌台基,高约1米。
到了内部,才发现,建筑的后檐没有柱子,似乎仅靠墙体承重,而且在墙上伸出斜梁插在金柱上,形成典型的一柱多梁,建筑四边均用通檐大额,形成一道整体的“圈梁”,这在结构上是十分合理的。
一排金柱减了 中间两根,这两根金柱之间支撑一根大额,减去的两根明间金柱中间两榀梁架犹在,搭在这根大额上。内檐斗拱上有一个斜向构件也搭在这根大额上,它当然不是昂?也不是挑斡?它是元代简化结构之后采用的斜梁。
建筑经过修缮,替换了一些朽烂的构件。新的部分没有刷漆也没有施彩绘,这是非常正确的修缮思路和方法,对比之下,智果寺的做法则是错误的。
今天真是非常幸运。因为大殿的门锁着,我围绕大殿盘桓良久,以为会再次错过进入内部的机会,不甘心,拿着手机伸进窗格,拍了一些内部梁架,本以为这样已经可以差强人意了。这时不知道哪里走来一位扛着锄头的白发老人,问我们干什么?我们问他能不能帮忙开门,他说钥匙在下面房子里,可以去借来打开,于是离开了,我们非常感谢和期待。等了一会,见老人还没有来,我顺着他离开的方向去找他,只见坡坎边春草茂盛,里面藏着各种野菜,还有一个养蜂人的小院,几个妇女在坡下面的地里劳作,她们说,只有初一和十五才能开门,我问她们谁有钥匙,可以去哪里借到?其中一位大娘说小学隔壁一个卖挂面的,你可以去找......这时坡上传来声音,老大爷借到钥匙来开门了。

就这样走进了一座典型元代建筑内部,老大爷陪着我们,向我们介绍,说这座建筑是省级保护的,很科学的,你看看,这四面是一样的,屋子是方的,这时守庙的老太太走进来,老大爷和老太太交代了一句,就向我们告辞,走了出去,老大爷姓阎。临走,我在身上找了一会,只找到20元现金,交给老太太,她说,谢谢啊,你把钱放进那个磬里吧——这时我才留意到,供桌上真的有一个放钱的小铁磬。
回来从汉江大桥经过,看到桥下汉江的滩地上,一只朱鹮在低头琢食。

前一篇:汉中日记(十三)龙头山
后一篇:汉中日记(十五)又访洋县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