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写生的一点体会(一)

分类: 读书与爱好 |
钢笔写生的一点体会(一)
钢笔画为什么会成为我的一种爱好和习惯,这是读大学学建筑学专业得来的。至于为什么是写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是写生开拓了我的眼界,也是写生触发了我的兴趣,更是写生才让我坚持下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方法。
钢笔画用于观察世界和收集资料,并且可以迅速绘制设计草图,便捷表达创意、方便实用,并且可以自娱,提升眼光和境界,是建筑学专业的一点福利。自学专业以来,画了三十年的钢笔写生,积累了5000余张稿子,这里面都是与写生相伴相随的,都属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也是不断磨练自己的性格。
一、选景
在选景的问题上,我曾经比较纠结,但是过去的纠结并非没有好处。比如曾经是喜欢小景,很少画大场面,一方面是眼光关注的部分,就在那些自认为有趣的局部,刻薄求真;一方面是因为局部小景比较好画,而对整体物象的把控能力尚无信心。
一般来说,学画到一个程度,描慕对象基本上不是问题。到了这个阶段,你想画什么,就会画得出来。现在问题来了,你想画什么呢?对于写生来说,就是你的选景。曾经的以为有趣,曾经的以为无趣,现在都可以拿出来再反思,会有不同的看法和体会,所以,从画画这件事上,只要你足够坚持,一个人的感觉和思想高度,一定是逐渐提高的,对此我体会很多,这对克服自己急躁和急于求成的毛病是有好处的。
所以一个人的眼界心境和选景内容是有很大关系的,为什么不同的人画出不同的味道,画的好的原因,不仅仅归结于熟练程度,而且是这个人通过长期积累之后获得的眼界和修养的变化。
当然,对于我来说,有时候还要求自己一定在某个地方留下一幅画,于是就有一点逼的味道,有意思的是年轻的时候并没有这么着意,一切随性。现在着意了,却没有反面的效果。
还有一点,类似的选景画多了,会不会厌倦?对于我这个坚持画了三十年的人,是有足够理由说厌倦的,当然这期间是不是有那么一段时间不积极不热情呢?当然有。但是时间过去了,我没有放下笔,也没有挑剔选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每每当换了心境和眼光,反而更有动力和兴趣去画了。关键是这种进步很慢,在局限的心境和能力徘徊的时候,当然是存在厌倦情绪的。













二、构图
构图对画画来说,是大事。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直探索的事情。
首先是空间、形态以及透视角度方面的理解都有不准确的地方,我们平时画的,并没有把空间和形态的真正魅力展现出来,以前也有过比较“大胆”的尝试,做一些比较酷炫的构图,但是,其实是缺乏深度和推敲的。
再说画面取舍和疏密处理,现在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比较重视取舍。但是我自己认识到,我仍然没有很好处理疏密和松紧的问题。一幅画好不好,一定是它有重点有张力的,而这个重点和张力,主要是疏密和松紧。这一点我却总是做得不太好,和许多优秀的画作比较起来,差距还很大。这个问题比较奇怪,总在追求,总不理想。或者说,火候还是没有到,这和画的多少有关,就是说真正意义上对“画”的探索还不够,也就和自己的境界不够有关。
三、线条
这也是最近体会比较深的一点。线条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造型仍然存在问题,着笔不肯定,线条是软的乱的,浮在纸上,包括许多不准确的杂线。不过我开始喜欢上写生就是这样开始的,比较轻松,比较“帅”;第二阶段,美工笔用力率性地在纸上划啦,线条肯定了,杂线少了,还有了力度,甚至是弹性,基本上解决了线条造型的问题。但是也形成了一种比较坏的习惯,着笔太快,不够松弛,虽然是不是软的,是绷着的,仍然有浮着飘着的感觉,或者说笔触的前后之间太强调一次成型,追求了表面的华丽而失去了内在的质朴和弱化了空间形态本身。第三阶段是最近一年多,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自己选景内容和角度的扩大,或者说自己的眼光的提高和关注点的改变,我基本上放弃了原来追求线条华丽的习惯,这个改变非常重要,时间少了,线条却慢下来了,这个有意思。
如此之后,又是一个新的创作时机和局面,何来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