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2018-11-08 22:12:17)
分类: 山村考察(江西省)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朱坑又名珠溪,位于乐安谷岗乡,大华山东麓,余氏聚居。村落门前有“珠溪”流淌,溪流流淌的峡谷,是登大华山的古道之一。村落依溪而建,溪旁即为进山古道,据村民介绍,过去古道旁尽是客栈商铺,朱坑村俨然是大华山的前站。历代不少名人游览大华山,路经古村都会在此驻足。因此留下许多名人的赋诗、撰记。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乐安古村落之朱坑

例如,欧阳修为珠溪余氏族谱撰写了第一修谱序言。曾巩、白玉蟾、吴澄、何乔新、杨贡、吴道南、董极等,又分别为珠溪余氏族谱撰写了第二修至第七修族谱序言。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在珠溪村当过塾师,设馆授徒,而且为朱坑村题写“八景诗”十六首,《登高明楼吟》一首。朱坑村前的门楼门楣上的“大心体物”四个大字,据说就是白玉蟾的手迹

  元代著名学者、奎章阁侍读学士虞集在《极高明楼记》中写道:“其山麓水环者,曰珠溪。余氏世於居之,未审始於何代,亦未尝有他姓间之。山如城郭之固,流泉中出隐伏,盘石委曲,渊注始达于外,居人耕田,凿井读书,行义无所。外慕以其僻而赋薄,远去郡县,公上之供事给而退,人亦无所求乎其间也。昔陶渊明,所谓桃源洞,依稀似之。……” 
        据《珠溪余氏族谱》记载,宋代年间蕃衍至二三百户,千百余口。至明朝年间,已有上千灶,逾万人。元著名理学家吴澄在《珠溪余氏四修族谱序》中写道:“华盖之东麓,有修谷曰珠溪,余氏一族居之,靡他姓间杂,且千百余年矣。其初,一人之身,蕃衍至四五百户,数千余口,虽无甚富之家,亦无赤贫之士,皆有土田以给其父母妻子之养。尚质实,不尚虚浮,所谓县远官事少,山深而民淳厚者是也。”或许是因为借大华山之灵气,或许是因为借古道香火富足而读书崇礼,据记载,村中宋、元、明三代有进士12人(其中宋代5人,元代5人,明代2人),举人5人。
       珠溪谷中,保持着阔叶针叶混交的原始森林,古红豆杉、古银杏、古樟、古松、古柏、古女贞、古枫香、古楮木等等,珍稀树种比比皆是。 古村沿着溪流,有着清晰的空间秩序,下游的下水口,古道上来的地方,古桥、永镇阁驻守——贞节牌坊——古塔——古桥——村前古街——祠堂......历史上曾经有千口人居住,但是目前景象却是日渐颓败,茅草挡路,没有人声,只有古道边一路溪流的呜咽。
      村中只有几户人家留守,绝大多数人都迁到山下去了。
      我们的车在山腰上就因为路况而上不来,我只好下车徒步向前,沿着坑坑洼洼的道路进村——这也比古道的状况好多了,古道淹没在峡谷之中。永镇阁下面现存的部分,悬崖边上,仅剩不足40厘米宽,走在上面,两股战战。
      村后的山上云雾遮住了上半部,使我想仰望大华山的想法没有实现。
     离开古村,暮霭起来,笼罩在山间,但是我仍然在路上深深地吸气,希望都留下一点新鲜空气的滋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