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建筑赏析——鄂东南:移民的重镇,赣居的传风(二)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读书与爱好 |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鄂东南:移民的重镇,赣居的传风(二)
我们还可能认为自己是机会不够好。如果好一点会怎么样?事实上我渐渐懂得,机会好与不好,还要等自己是不是适时明白。于是寄奢望于对未来的等待,是没有用的,而抱怨和叹息过往也没有意义。我体会到,成长是多么漫长的过程。所以,一位西方著名学者介绍自己的学术经历的时候,只写失败而不写成功,我佩服这位学者的勇气,也仰慕他的真实。
对于一件事的认知,不仅需要由浅入深人,还会经历很多反复,从年轻一路走来,得到一点点见识的提高,花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这就是所谓无悔的人生么? 
太子镇四门徐氏宗祠: 鄂东南村落的中心,一般是支祠。这种孤立于村外的祠堂,是宗祠。和江西很多地方不同。
鄂东南地区的乡土建筑,最具魅力的是祠堂。它们是该地区建筑风格,建筑工艺水平的代表。
就民居来说,普遍比较朴素。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连接成为大屋,一般单体建筑有的是连五间,有的就是三开间。内部以天井划分空间,绝大多数建筑以砖墙承重,没有柱列,即所谓“硬山搁檩”。建筑装饰也比较简洁,虽然也有砖木石三雕,但和徽州已经江西的建筑比起来,内容和工艺就显得非常简单了。
从风格归属来考虑,主要是江西的风格,但是也有徽州建筑的影子,这就 要看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方面靠近江西九江,一方面它有“吴头”的地位,与赣东北乃至皖南地区都有地缘和文化的关联。接受一些徽州建筑的元素,可以理解。


戏楼,是对祖先的敬重,也是对村民的娱乐和教育。

王英镇姜家祠堂:朴素的建筑,是村中心的支祠。
这一带的建筑,尤其是位于村落构图中心的支祠,一般可以从门匾上读出这座村落的姓氏家族。这一特征,江西村落也有,但是没有这里突出。因为,这里的村落一则因为规模较小,二则因为经济条件不够(不足以捐到功名),科举人物也不及。很少有见到有关科举的门匾——这样一来,姓氏家族堂号的门匾就显得格外醒目。

白沙董家村支祠。

陶港王家村支祠。

玉碗村李氏宗祠。

龙港成氏宗祠。

王英镇杨家湾:我常以这座建筑为例,给学生讲解中国民间建筑的美,它虽然很朴素,没有大红大绿,没有金碧辉煌,没有复杂装饰,但是一点都不简陋,更不丑,因为它有端庄的色彩和和谐的比例,还有讲究的层次组合,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但是也读得出来它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定位。现在这座建筑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准确地说,改丑了。欣赏乡土建筑,就是要有这样的眼光。

龙港萧氏支祠。



祠堂是村中最透气的地方。夏天村民在此乘凉,成为一道风景。

建筑特点——建筑空间的美(天井砖屋显族名)外部造型:黑瓦白檐,门匾突出;
房屋布局:小天井式,大屋现象。清水白檐画,硬山马头墙,硬山搁檩结构。

太子镇三门徐氏宗祠:这座祠堂,也是孤立于村外。对于这样有价值的乡土建筑,当下绝大多数人是熟视无睹的。多年前我曾经看过一幅漫画,角落里放着一座青铜鼎,旁边写着“小便处”。所以,人是需要一点眼光的,或者通过教育改变,或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救赎。但是,在堂堂的大学,号称学府,又有几人认识它们的价值呢?其实,首先是认同,我们已经普遍失去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遑论认识价值了。
祠堂建筑的特征:
背靠青山,门对山凹,左右怀抱,半月水塘;
八字门墙,翼角戏楼,抱厦拜堂,层层抬高;
木石雕刻,藻井连连,瓶形柱础;滚龙屋脊;
三进天井,牌匾题字,春秋两祭,宗支家祠。
白沙镇梁氏宗祠:村落和祠堂,还隔了一座山。梁家人非常重视祠堂的保护,感谢他们保护了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堂,但是,它的门脸被装饰成这样,的确是不妥当的。行走乡土多年,我一般很少向老乡抱怨什么,但是那一次我面向老乡表达了我的遗憾。
戏楼,是对祖先的敬重,也是对村民的娱乐和教育。

王英镇姜家祠堂:朴素的建筑,是村中心的支祠。


白沙董家村支祠。

陶港王家村支祠。

玉碗村李氏宗祠。

龙港成氏宗祠。

王英镇杨家湾:我常以这座建筑为例,给学生讲解中国民间建筑的美,它虽然很朴素,没有大红大绿,没有金碧辉煌,没有复杂装饰,但是一点都不简陋,更不丑,因为它有端庄的色彩和和谐的比例,还有讲究的层次组合,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但是也读得出来它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定位。现在这座建筑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准确地说,改丑了。欣赏乡土建筑,就是要有这样的眼光。

龙港萧氏支祠。



祠堂是村中最透气的地方。夏天村民在此乘凉,成为一道风景。

茶寮张氏祠堂内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