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建筑赏析——皖南古村落:徽商的故里,天井的豪宅(一)

标签:
历史教育文化 |
分类: 读书与爱好 |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皖南古村落 :徽商的故里,天井的豪宅(一)
开学第一周,武汉的气温骤降,我给全校学生上这门课的时候,更是雨雪交加。 好像每次开始上这门课的早春时节都有天气变化的状况发生,与这门显然非主流的课程相映成趣。这门课虽然讲了很多遍,我曾经说,我不会重复我的讲义,更不会去讲人家的东西,每年都要有新的乡村考察和记录回来与学生分享——如此坚持十年了——下课回家。学生跑出来问我要课件。今天忽然想起应该按照今天的眼界把讲义归纳一下。
今天听了几首老歌,感慨岁月的蹉跎,回忆青葱年代的理想,勉励自己,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努力积累一些东西,就算是对那些逝去岁月的祭奠。
这门课,主要是结合我二十多年以来在各地乡村考察的亲身经历积累的认知、感受,慢慢梳理和总结一些思考。回顾起来,不能说这件事做得急功近利,但是仍然显得支离破碎,岁月就像秋风,吹落如满树叶子一般的过往,真难以一一细数。
也许是机缘巧合,除了身边的乡村,我的乡村之旅,是从皖南开始的。1996年的第一次皖南之旅,对我的意义也非常之大——老实说,这之前没有如此被乡土建筑(古村落)触动。因此我在学校讲解中国乡土建筑赏析这门课,也以皖南古村落为实际案例的第一章。我还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和文化人,没有去探访过皖南古村落,无论眼界还是内在都是存在很大缺憾的。
乡土建筑的核心概念是聚落——对应这门课来说,就是各地古村落。乡土是不能脱离聚落而存在的。 皖南古村落如今的风貌,主要是明清时期形成的。 “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南唐诗人许坚的诗,说明那时黟县就是一块桃花源一样的净土,吟颂这首诗,不由得令人向往那千年前的情景。而实际上,那里至今 还是一块干净,安静,清净的土壤,虽然我们只能看见明清以后的情景, 甚至不能再想象那更古老一点的诗情画意——都是拜清一色的马头墙建筑所赐。
皖南古村落的聚落特点——外部环境的美(黄山脚下蕴秀美)
山地丘陵, 讲究风水,契合环境, 聚族而居,宗法社会,徽商文化;围绕宗祠,街巷幽深,水口优美;

区域和文化背景界定 —— 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和地形特征的传统古村落,皖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留着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古村落及其民居建筑。它们主要分布在古徽州地区,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这里山多地少,人口密集,农耕无以为生,出门经商乃生活所迫,后来逐渐在外发展兴盛,仍回故里经营村落和建筑,形成规模庞大,建筑精良的村落,它们是古老徽商的故里——徽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凡四百余年,形成了重要的地域文化。也深刻地影响到村落和建筑,黟县古村落因为交通偏僻,保存完整,是它们中的优秀代表。

古老的黟县位于著名的黄山白岳间 ,黟县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辖地广袤,包括安徽省休宁县、祈门县、石台县及江西省婺源县。现为面积847平方公里,人口仅十万的小县。黟县境内的西递、宏村等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
皖南古村落,当然是徽商古村落,但也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它们所承载的徽州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整体,也是一个时代的全部,因为思想统一,因为理念执着,因为营造精细,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杰出范例。
徽州,徽派?——现在人们习惯把皖南古村落和皖南的乡土建筑称为徽派古村落或徽派建筑,其实是不严谨,也不合适的。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史上,的确存在着以地域命名的帮或者派,但是没有徽派这一说。不能仅看这种建筑所在地域,还要看这个地方是不是存在着固定的工匠帮派——可惜,徽州村落和徽州建筑,有记载是浙江东阳帮工匠营造的,这样说来,说它们是徽派建筑,显然就没有找到事物的源流。



宏村雷岗山:据说这是村里早期的建筑,山上的建筑逐渐迁到水边。这样说来,宏村的发展的确得益于月沼和南湖的开挖。
远看去,村落建筑比例比较小,若隐若现,如白线一般游动在山水田野之间,只有墙面的白色,提示它们的形象——明秀山水,碧绿田野,黑白的屋舍——一切都鲜明,一切都纯粹。我们常说,远山如黛,其实安在这里,还是青山,建筑才是“粉墙黛瓦”——色彩对比鲜明,但体量小巧的屋舍,在这里,究竟要做主角么?
南屏下水口:过去的村口,后来恢复。春节的时候,我正好捕捉到这个镜头。那就是外部+人+村的景象。你要去欣赏一座村落,由远及近,都有这样一个层次,界面徐徐展开,古道、古树林、古桥、古庙、河道、村落元素渐次跃入,绝不是把车子开进村里那么一种粗暴简单的方式。

南屏村远眺:村落南面是山,北面是河水,这种选址稍稍有些尴尬。于是南屏村把主要的方向朝向西边,以西边属金而附会“开门纳金”——特别是那一条祠堂街,串起几座坐东朝西的祠堂,成为村落的典型界面。
西递村俯瞰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据明嘉靖《新安氏族志》载:西递村因“罗峰文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存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故名西递”。西递在历史上就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这张照片是冬天拍摄的,村落看上去并没有那么优美和诗情画意。然而这正是中国南方聚落的布局特点,密集居住,建筑封闭,风格均齐。
有人因为这里都是徽商退休之后建造和居住的豪宅,脱离了农耕生产,称它们是徽商豪宅群,别墅群。这样说不准确,它们仍然是徽商古村落或者徽州古村落——因为只要村落才是具有完整意义的单一功能载体,加上绝大多数是血缘纽带的宗法社会关系维持的村落社会结构,村落才是它们完整价值的体现,甚至是共同文化圈下面的村落群(单一村落的价值不如群落)。所以只注重某种单体建筑,显然是不够的。



宏村南湖:


宏村月沼:环抱如月色彩、韵律均和着自然的规律,融为一体,十分协调。

宏村雷岗山:据说这是村里早期的建筑,山上的建筑逐渐迁到水边。这样说来,宏村的发展的确得益于月沼和南湖的开挖。

南屏村:山——村——田的介质环境布局。山岭重叠,田野开阔,它四周环境的容量与村落的建设规模是匹配的。后面的山型,展示鲜明的来龙形象。画面两端的古树,正好是村落的东西端点,也是上下水口的所在。


南屏村远眺:村落南面是山,北面是河水,这种选址稍稍有些尴尬。于是南屏村把主要的方向朝向西边,以西边属金而附会“开门纳金”——特别是那一条祠堂街,串起几座坐东朝西的祠堂,成为村落的典型界面。

前一篇:正月三峡行(二)
后一篇:崇仁老街棚户区改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