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2017-01-02 16:41:30)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山村考察(江西省)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坊属金溪县琉璃乡,在镇区东900米,946县道东800米。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一般来说,古村落的风景多钟情山村和水乡,它们几乎占了十之八九,平原村落在这方面似乎乏善可陈。我所钟情的金溪古村落,却在抚河流域的平原岗地营建了如此丰富,如庄园、园林一般细腻精致的村落,令我屡看不厌,这些村落布局究竟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我每次看见它们依旧感到意外?是它们变化太丰富,还是我没有能力预计它们一次次新的呈现?

 坊村最辉煌的时代也是在明代。据清同治版《临川县志》载:时抚州城内有官宦名门牌坊24座。其中第十五座为天官坊,是为明代金溪县琉璃谢坊村人谢廷寀立。谢廷寀,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吏部文选郎中(五品)。天官是吏部的别称。与谢廷寀同一时期,谢氏家族先后四人登进士榜。即堂侄谢继科、堂弟谢廷谅、堂弟 谢廷讚如今,谢坊村上了年纪的人都见过在谢氏宗祠里悬挂着的“兄弟进士”“叔侄同榜”等牌匾,可惜已毁。除了村西的石牌坊残迹和石狮子,村中几乎没有保留明代建筑原物。其他如“天官第”“秋官第”“大夫第”“进士第”、“科甲第”“瑶林世家”,均为清代建筑,但对应的人物却仍然是明代的,是上述四位进士后人所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将其归入明代文化气质的村落之一

谢坊村有点神秘,它的特点也在它稍有起伏的地形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仍然张望的,仿佛远方的归来。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谢坊村水墨画意。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冬天造访古村,晨曦中的暖意。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村东的界面。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村东的古道往南延申。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日出东山。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谢坊的东村门。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我们“发现”谢坊,还是2013年,从印山村路过尚庄听文物员老李说琉璃乡附近还有几个古村落。经过琉璃乡街上,已经黄昏,询问街上的老乡,附近哪里有老村子,坐在商店门前的两位老乡分别告诉了我们不同的地方——谢坊和北坑,两座村子离乡里街上都不远。

后来我们就在琉璃乡住下,因为谢坊离镇上很近,仅一公里多,每天清晨,甚至夜晚,都会徒步去访问谢坊。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瑶琳世家。
落款“九紫”,即进士谢廷谅别号。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天官第(吏部官员宅),谢廷寀后裔宅。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村巷。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谢坊的特色,在它的两个界面。村落坐落在一座小型山岗上,坐东朝西。村中建筑占据山丘东西两坡,我们每次都沿着村村通的水泥路直接到村落东面(后面),所以我们对谢坊的认知,一直在东面,然而那里并非村口——村东面的古道在依据地形变化,慢慢地依傍东面的轮廓行进,微微的仰视——眼前的景象——由于我们总是清晨就徒步进村,于是那里总在朝之阳下,多镜头切换,逐一展开,渐渐到达——“瑶林世家”,晨曦之间,老大娘牵着一大两小三头牛,出了“瑶林世家”那道门,向田里走去——门前的池塘嬉戏的鸭子——科甲第、进士第门口洗红薯的老人——快坍塌的祠堂,

镶嵌着瑶林世家牌匾的门楼残垣,书法笔力娟秀,落款为九紫。九紫便是明代进士谢廷谅的字号。谢坊走出过四位明代进士,都是当世的名儒。明清时期,该村文化发达,先后有9人中举,4人中进士,遂有“一门八士登科甲,五代十人列缙绅”之誉。

谢廷寀(15341596),字思敬,号养和,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举,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任济南府、福州府推官,吏部稽勋司主事、验封司员外郎、稽勋司员外郎、考功司郎中、文选司郎中等职。

谢廷谅(1551~?),字友可,号九紫,万历十年(1582)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四川顺庆知府等职,约万历三十八年(1610)前后在世。

谢廷赞(1557~?),字曰可,号山紫(亦作山子),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次年成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等职。

谢继科,字哲甫,号侔东,谢廷寀侄,万历十年(1582)中举,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任登州府推官,福建布政司照磨,高州府推官,刑部郎中,广东琼州知府等职。

据金溪县志和谢家族谱记载,谢坊村为南宋忠臣谢叠山后裔村,谢枋得(12261289),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组织民兵抗元,兵败后隐遁于福建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福建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坚贞不屈,绝食而死,在历史上与文天祥忠义并称。谢枋得殉难后,其子孙因避祸而四处逃散,其中一人流寓金溪县谢桥(今琅琚镇谢家桥)。元末壬辰寇乱,其子孙又四处播迁,一支就定居在谢坊村。

明代谢氏家族虽先后四人登进士榜,但是村落并不显得招摇,村中建筑包括谢廷寀后裔宅第“天官第”(天官,指吏部官员。谢廷寀当过吏部官员,此宅为清代建筑,应为其后裔所建),谢廷谅后裔宅第“秋官第”(秋官,指刑部官员。谢廷谅当过南京刑部主事,谢廷赞当过刑部主事,谢继科当过刑部郎中,此宅为清代建筑,应为其后裔所建),还有科甲第、进士第两栋,都不过是普通的民居。谢廷谅,是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所著传奇有《纨扇记》《诗囊记》《离魂记》三种。在谢坊才子中,汤显祖与谢廷谅交往最深。谢廷谅才华出众,文学造诣高。诗文创作有魏晋遗风,形神兼备,语言酣畅。他比汤显祖小1岁,自幼与汤显祖结识,兴趣爱好相同,少年时一同进学读书,同是徐良傅的学生。两人青年时期,便以文选知名海内,常有互赠诗歌之举。现《汤显祖诗文全集》中存有二人交游诗近20首,说明两人交往甚密——因此如何不说这里也是明代戏曲的梦园——我虽尚未找到汤显祖来访谢坊的记载,但是汤显祖与金溪有着不解之缘是不争的事实——谢坊(村)有密友,游垫(村)有女婿——保存如此众多原生态古村的金溪不是明代文化的故园是什么?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金溪古村落赏读之谢坊(中国传统村落,进士村)——山间开合在迷蒙中从容走来
谢坊的西村门。

我们看见的村庄已经是历经岁月淘洗后的残迹,祠堂坍塌,牌坊被毁,匾额被砸,窗雕被盗——尽管如此,我仍然钟爱这些兀立在旷野之间质朴的砖石,打磨精细,历经数百年依旧光洁整齐的,它们是金石之器,才子之质,儒雅之韵的注解,它们是雕版印刷之乡的风度,传递着比深宅大院和堂皇金匾更加触动人心的信息。

相隔数十米,东面有一处山林——与村子距离比较近,所以空间包围感比较强烈,由此往南望去,狭长的谷地,隆冬的田野,加上田埂上的孤树,平缓的、顺着地形稍有转折的村落界面,没有任何现代建筑和设施,一派平野烟火人家的场景,这就是谢坊留给我最熟悉和最难忘的印象。

住在琉璃乡,我们徒步到谢坊村去就像平时上街串门,但谢坊的西面(正面),却仿佛躲藏在迷雾中。常听金溪的朋友说谢坊那里还保留有牌坊残迹和石狮子,哪里有?我一直以为那是一个传说。直到前年的冬天,也是一个清晨,时间大约在六点钟,我带着来自台湾的毕老师和杨老师又一次造访古村,正在东面村旁的古道上,遇见一位晨起的老人,我热情问候:“老人家您早啊!”没想到老人没好气地回了一句:“还有你早啊?”但后来正是这位老人把我们带到狮子那里——随着老人,第一次穿过村庄来到西边村口的路径——从村里反方向而去,寻找谢家才子们离开(回归)故乡的路径——下台阶——池塘中央一条土路,一排石板伸向两边池塘——门坊——再池塘——再门坊,隔着池塘,两座门坊前后伫立,后面那道门坊外,隐隐约约露出石狮子的一角!

谢坊的界面和序列,首先是东面,跌宕有致但连续成排的界面与轮廓,依傍田野,蜿蜒的村旁小道,收放变化的视野,有一种舒缓平远之感;其次是村中巷道,两侧高墙夹峙,沿着地形和坡度婉转高低起伏,最后到村口,路径随着错开的两口池塘、前后两道门券展开的大开大合,又有一种穿云列隙之感。

去谢坊,早晨去东面古道,下午去西面村口门坊,村落的界面或是门坊或是石狮,都在金子一样的阳光下。走一遍迷蒙的古村,仿佛穿越数百年的尘封,随着路径的蜿蜒和起伏,空间的开合与收放,如此古村的故事,既惊心动魄,又娓娓道来——清晨逛完回到镇上,一碗热腾腾的米汤和一碗猪杂汤粉,补充刚刚在村中消耗的体能;黄昏逛完回到镇上,桌上咕嘟咕嘟的豆泡炖肉,爽口的清炒藠头,让刚刚的画面和叙事全部收回历史的宝盒之中,每人都放松下来,小酌微醺,夫复何言。

谢坊科举人物:

 

谢伦
明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科举人
谢相
明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举人
谢廷寀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举人,
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三甲26名进士
谢继科
明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举人,
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三甲165名进士
谢廷谅
明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举人,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三甲202名进士
谢继程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科举人
谢廷讚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酉科举人,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二甲34名进士
谢旗
清顺治八年(1651)辛卯科举人
谢士道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举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