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了,上顿渡

(2016-01-26 07:56:38)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美丽的古城老街

      别了,上顿渡 

         我查到这个周末抚州有三个难得的晴天,于是计划专门围绕临川区古村落做一次探访。取道黄石,下午抵达抚州。我对来接我们的程馆长说想去上顿渡老街看看。几年来,抚州的朋友都不建议我去那里因此都未能成行,没想到这次程馆长答应了。上顿渡位于抚州城西,我们迎着夕阳而去——别了,上顿渡

       上顿渡原本是临川下辖镇,1969年,临川县治才从抚州市区迁到这里。临川上顿渡镇志记载:清同治版《临川县志》:“龙津、土名上顿渡。居县治(抚州)西南十五里,路通闽广荆楚,又为附近诸郡县四达之冲。商贾辐辏,行旅络绎,为县西一巨镇”。最早只有江、李、尧、黄4个小村庄。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陆续迁入杨、罗、傅、皮、金、余、冯,毛等姓人。

     上顿渡是宜黄河畔的码头古镇,它的名字很特别。我查阅资料,发现:上顿即上餐,渡即渡口。名依貌而取,有渡必有河,有河就有渡,有渡必有人,有人就有店。民以食为天,最早出现的店必定是吃饭打尖的店。清早出发,从抚河溯流而上进入宜黄河,肚子饿了,该吃第一餐正席;再逆流而上就到了宜黄境内,有个下津渡,该吃一天中的第二餐了,有个船工突然想起吃第一餐的地方该叫什么名字呢?有个机灵的船工随口说:该是上顿渡吧?就这样口口相传,上顿渡这个最具人间烟火的名字就叫开了。清同治版《临川县志》:龙津、土名上顿渡。居县治(抚州)西南十五里,路通闽广荆楚,又为附近诸郡县四达之冲。商贾辐辏,行旅络绎,为县西一巨镇。最早只有江、李、尧、黄4个小村庄。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陆续迁入杨、罗、傅、皮、金、余、冯,毛等姓人。此地宜黄河边有一渡口,岸上开茶、酒,饭店。明嘉靖熹宗时,兵部尚书谭纶左都御史邹元标出京南巡经此。两人上岸喝酒。酒酣,邹元标问谭纶:此为何地?”谭纶乃宜黄人,离此不远,此地确实无名可称,一时答不出来。突然,谭纶想到正在渡口边进上顿餐,随口答道:上顿渡嘛。以后,人们便称此为上顿渡。后风水先生云:上顿渡脉气颇佳,宜黄河是龙脉,上有龙尾(龙骨渡),下有龙口(罗坊对岸火焰山岩洞)。神龙吐津,此为龙津。据此说法,清嘉庆十九年(1814),上顿渡建一学馆。取名龙津乡学,正式使用龙津名称。(上顿渡镇志)可见这里是有学字的,龙津。可是老百姓还叫它的土名上顿渡,没有办法。

    来之前,我查看历年的卫星地图。发现那里古街的几年前肌理非常清晰,拆迁正在侵蚀它的格局,2015年则尤其变得面目全非了——显然,我又来晚了。别了,上顿渡

等待被拆除的废墟。
别了,上顿渡
有路灯的街口。
别了,上顿渡
残留的井口,市井的标志。
别了,上顿渡
民居天井地铺上的是麻石。
别了,上顿渡
饶家的门楣。尚住在老宅的几位老人,听说我们知道这里姓饶,很吃惊。
别了,上顿渡
柱础用红砂岩,显然不是什么好材料。
别了,上顿渡

别了,上顿渡
别了,上顿渡
老屋里的孩子。
别了,上顿渡

别了,上顿渡
从现存建筑的状况看,上顿渡的兴起与繁华,应该在明晚期以后。别了,上顿渡
老街的一处街口,那口古井正在街口那里。
别了,上顿渡
临川文塔,新建的仿宋建筑。坐落在宜黄河河心小洲上。
别了,上顿渡
本来,古码头,塔,古街,是很好的一组景观。消灭了古街和古码头,修一座仿古的塔,和新开发的欧式风格楼盘,搭配在一起,能协调吗?
别了,上顿渡
 河对岸的老渡口码头,侥幸保留。

 吃晚饭的时候,程馆长想起馆里有一位同事和陈老师老乡,请她来见一见陈老师,打电话说在河对面的家里,马上就可以来,宜黄河对岸,老码头哪里?我忽然想,我们应该过去看看的啊!

 我探访过很多古城古镇的废墟,上顿渡的情形和去年年初到樟树古城一样,毁坏严重,面目全非。我们没有见到上顿渡古镇最好的建筑,大概在来之前就已经拆除了。有政策不允许拆除搬迁和买卖传统建筑和民居,那么对于这种非拆不可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最令人惋惜的,是它们都以基本完整的格局刚刚被拆除,我和它们毕竟都擦肩而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