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抚州行之东乡古村落(一)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山村考察(江西省) |
寒假抚州行之东乡古村落(一)
在学校做一名教师,渐渐萎缩成一种特殊的状态,压榨进一个狭小的空间,固步自封,不问世事,百无一用。
然而,这不是我的目标和计划,我决心要走出这个狭小的空间,一路走,一路学,一路想,而且这一路的心声,我要把它们装满行囊,不让它们游离在外,任凭雨打风吹,不管是否有人倾听。
从抚州出发,经过太阳积到岗上积,往水南方向去。
村子的规模够大,我们的车停在村后的一座“新塘公祠”前,穿过“北极永镇”走进去。



走进村子的巷道,左右婉转,都有石板路引导,虽然事先知道这是一方大村,倒也并不怕迷路。和很多古村一样,村中也是静静的,只有数得着的几座建筑里面还住着人——人们仿佛在等待——不知道这些庞大的古代遗物何去何从。



遍地红石使村落铺了一层红地毯,红石街巷,红石磉墩,红石墙裙,红石门框,红石墙角石,红石天井石,是水南村的亮点,也是这三年一路走来,新发现的村落风貌,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看几乎可以成为一种红石民居建筑类型了。

和抚州其他村落不同,水南的饶氏宗祠隐藏在深巷之间,在一处转角的墙上,我们还发现了“义厚昌京广杂货号”的字样,商号开在村里,和大村的规模是匹配的。
据介绍,古村因清代翰林饶向荣一门三儒而名闻遐迩,被誉为世代儒宗之乡。饶向荣的裔孙饶岱章,是东乡古往今来的十大名人之一,被近现代学者称为江西宿儒。村落正面牌楼上书“向荣楼”,村里还有三道古门关,分别是“南山萃秀”、“东璧玉飞”、“北极永镇”,还有“派衍双峰”、“紫垣拱秀”,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走到村口,那条河叫南港,村口还有红砂石的山丘拱卫,据说是风水上龟蛇守门的意向,显然,村中的红石建材就取之于此。很快,我就发现,村中建筑的材料分为红石和灰白石两种,红石的建筑,多朴素,门楼无雕刻。灰白石的建筑,门楼多精美雕刻。而且村落最南边“清渠一鉴”一组建筑,以灰白石为主,是否家境更好?




这时,好人缘的陈老师联系了一位大姐带我们去看村子的几个门坊。她边走边问我们,你们是哪里的?我们说我们是武汉的,哦,很远啊,我儿子也在武汉当兵的,你们武汉有没有我们村子大啊?我说,那大多了啊,她表示不相信,比我们村子还大?我们村可是一千户的大村呢!




在一座明代的老屋里,一家人在天井里,和我们将电视机放在客厅正中不同,老屋的正中还是祖龛,老人坐在柱子边上,厢房门口,天井正中一位中年人(应该是老人的儿子)在切猪肉,我请教老人村外的南港通船么?他说,不通船的。我又问,以前村子里的人都做什么生意呢?他回答,各种生意啊。







村中有一个街巷的十字巷口,成了空间的转折点,路中间还有一个雨棚,我在那里来回不愿意走开,刚刚雨中走进一家“文治昭宣”门楼,汉汉记得那里面的尺寸需要量一下,于是看完门坊,转头折回去,发现厅堂之中坐着两位老人,老大爷正在吃饭,桌上一碗都是肥肉,我跟老人说,老人家,肉吃太多了不健康啊,旁边老太太接口说,吃肉有营养的……





回到那个有雨棚的地方,两位老人站在那里聊天,真是珍贵的照片。
段溪村






路过段溪,因为这里是艾南英故里,我们有心要看看。但因为和厚畲村的王支书约好中午相聚,我们在此只停留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村落许多门楣题字,“可添斋”、“爱吾庐”、“泰然居”等等, 村庄里有很多的造型独特的池塘,走到村子的南面, 村外一片开阔,村门正对一口形同半月的池塘,即乌石塘,又叫月塘,据说古时本村村民作诗:“月出西郊万顷霜,山村一角抱月塘。芦花水浅鱼蝦出,杨柳风征稻稏香。秃树飞鸦常作阵,连畦种豆亦成行。一年容易秋光到,问与邻翁话夕阳。”
还有一首诗,“十里烟光井巷深,往来殊俗杂方音。郝弄也解为蛮语,庄鸟终思作旧岭……”说明古时段溪是周边村庄的一个大集市,又是古时湖广江浙驿道所在,南来北往的客人很多,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多方言的一个村庄,诗中所云“十里烟光、往来杂音”,记录着当年村庄的繁华。
村里艾氏宗祠显然刚刚修复了,可惜大门紧锁着,但是从外表看,修复的效果不错,没有被大红大绿地恶搞,他们是自信的。
村中也有一两处街道节点,红石的世界,好看!让我驻足——我停留在那,没有来得及找到艾南英故居——匆匆的行程,怕是怠慢了这古老的村子——我还会来,春暖花开的季节,段溪和水南,红石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