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明山古村落群——余姚棠溪和唐田村2007

(2014-10-28 21:26:43)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山村考察(浙江省)

棠溪村实习四明山古村落群——余姚棠溪和唐田村2007


四明山古村落群——余姚棠溪和唐田村2007

四明山古村落群——余姚棠溪和唐田村2007

四明山古村落群——余姚棠溪和唐田村2007

一直说四明山镇是避暑圣地,这个暑假的实习却并没有给我清凉的印象。因为住在小学宿舍里。蚊虫的叮咬,对面司机如雷的鼾声,令我彻夜不眠,晨四时,独自起来到对面房间开灯看书,一本学生带上山的《万历十五年》。却不知这边房间窗外靠着山,山上树枝上各种不甘寂寞的鸣虫在其中一只虫子的引领下,响声如电般传来,足可以与现代所谓“甲壳虫”乐队一拼高下,我不禁苦笑,难道这就是深山中的幽静和寂寞吗?

四明山镇小学的学生毕业回去,我们占用了他们的宿舍,由于没有纱窗,而山里的蚊虫特别多,还经常飞进开着窗户的房间里,尤其就有一种体型硕大的“独角仙”,于是我命名我们的住处是“独角仙居”。

   为了安排暑假测绘,我委托打听在四明山除了过去知道的古村落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差不多或者更好的村子,其中就推荐了棠溪,据说是镇里最大的村子,因为规模大,我准备将它列为这次测绘的主要村落,

为了寻找这个远近闻名的大村落,从四明山镇里出来,按照指引的路线,车开了很久,愈走愈深,旁边非常原始,没有人烟的迹象,简直怀疑我们是否走对了方向,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神秘的地方呢?当我们从南向北驶近村子,只见这个群山环绕的山谷间聚落,整个地形由南向北依次上升,约有四个台次,黑压压的民居沿台平行展开,主要民居都是三合院。以唐姓为主,余有童、杜等。他们的祖先自从绍兴迁来,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形成了三横一纵的格局。树下乘凉的老人向我们介绍,村子坐北朝南,有“二龙戏珠”的风水形式,北为倒挂龙,南为来龙山,两龙咬合处是水口,附近有镇西庙和祠堂。(水来处要开敞,水去处宜封闭)共约500户,1400多人,由于规模大,呈现两种模式叠加的形态,即“高山台地”与“滨河谷地”二者的结合。另据《唐氏宗谱》云:“惟显隆公主簿才长,隐居土块,三子在旁,冢嗣相公迁此高岗,慕如伯舍,厥溪名堂,斯干筑室”。考唐氏始祖崇相公自嵊县北庄土块迁居棠溪以来,已历700余年,传四十余代,当时已有棠溪之名。棠即甘棠之下,后人爱其树而不忍翦伐,因有棠荫之义。昌朝公慕召伯舍于甘棠下之义,居棠溪之滨,遂名其村为“棠荫”。光绪丙申张应奎寿唐香山太翁七十荣庆诗中尚有“七秩筵开棠荫村”之句,更名棠溪当为百年内之事。村内有东溪和南溪,两溪水向西流入上虞曹娥江,水叶分紧闭,因村内形貌如“海棠一朵”而得名。村东有狮子白象把守,南有长寿神龟和神马把守,西有凤凰和倒挂龙把守,北有窜天大鲤精把守,环村自然山貌颇具神话象征性。

别看偏僻,村中人才倒不少,历代名绅大宦倍出,大学士、监察御史就有好几个,还有民国时期的浙江财政厅长。

      暑假实习的时候,我带学生进驻棠溪古村,有一天去找村口古庙,发现这是一个十分地形复杂、空间局促的地方,坡道忽然变陡峭,溪流成了瀑布,两边山丘几乎连接在一处,溪流夹在中间。“端的是一个凶险的去处”。

      我当时在想一个问题,那样一个偏僻的山壑之处,何至于有如此这样大规模的一个聚落?他们默默无闻的生活着,会不会不希望我们的打扰?

唐田大村四明山古村落群——余姚棠溪和唐田村2007


四明山古村落群——余姚棠溪和唐田村2007

四明山镇有三大姓,王、唐、卢。王姓主要在四明山镇所在地梨州,北溪是卢姓集中的地方,唐姓村落则主要有棠溪和唐田两村,是一个比北溪和棠溪都要大的聚落,全村650户共1957人。

唐田是四明山镇也是余姚市最南端的村子,呈现“滨河谷地”的地形特点,据《唐氏宗谱》记载,南宋元年(1131年),(太公)长三公揽胜至此,登钟山、陟鼓坪,却见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梅潭琴泉、形形色色、俯仰百变,殊不胜爱之,遂宅而居,仗剑开田,溯长三公姓唐而以田为始,故得名唐田。

住在四明山镇,这一天我们带了几个学生同去寻找这一方大村落,山路崎岖,使我们惊奇于它的偏僻,和先前去棠溪一样,根本想象不出那样逶迤的山岭后面居然还有屋宇连绵的大聚落,随着汽车驶进古村,则见古村依山傍溪,屋舍俨然,井然有序。我们在村中盘桓,希望找到能够熟悉村史的老人,经过村人引导,我们去到一退休老人家中,主人请我们饮茶(山中待客用自产的云雾茶),询问地理和历史,老人断断续续地讲述,当年唐姓太公来自山那边的嵊州,为了寻找一种质量好、好编竹器的竹子,登上四明山,发现这所谓“龟蛇锁门”的风水宝地,还有四明山地区非常普遍的“饭包尚温”的故事作为验证,始定居于此,经过数百年繁衍,方成大聚落。从现代规划地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发现一条干净的水源,周围地形有遮有护,是定居的首要条件。

     由于巷道幽深,我们不觉和同行的学生们走岔了,面对层层叠叠的巨大古村,手机基本失去功能,门牌号码也杂乱无章,哪个路口?哪座房子?我们失去了辨别的信心,于是在山谷间高声地呼唤着学生的姓名,然而只听见回音不断传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